10月29日,美国大豆农民在沉寂几个月后迎来中国买家。消息说,中粮买了三艘船,共18万吨大豆。这个量對今年丰收的大豆来说不算多,但对美国豆农是最让人高兴的一笔订单。因为这说明未来一年的采购季,中国市场向他们打开了。
10月30日,中美元首会晤结束后,大家关注中美贸易协议。现在只有一个框架,细节还没公布。但中粮的订单已经说明问题了。中粮买了18万吨,这个卖季美国大豆对中国的进口量总算不是零。贝森特还说,到明年1月,中国还有1200万吨美国大豆交易。未来三年,每年最少采购2500万吨。这些数字对豆农是安慰,虽然量并不大,只是以前平均水平,甚至还不如过去,但总算给了点信心。
大豆价格已经上涨了,芝加哥期货收盘涨1.2%,报11.0775美元/蒲,达到2024年7月以来的高点。这样算是给中美贸易协议开了个好头。
不过这次大豆危机也暴露了美国大豆的根本问题。这个收获季大豆丰收,农民却很难受。正如古话说“谷贱伤农”,现在也可以用在大豆和其他农产品上。大豆和玉米价格在跌,成本在涨,尤其是储存费用成了雪上加霜。前不久还出现了“爆仓”的情况,实物仓库的压力很大。
为什么成本一直上升?主要也受关税影响。化肥和农机的价格涨了,因为美国在这些方面依赖进口。关税战不只伤了销售,生产也受了影响。全球农业机械巨头凯斯纽荷兰集团说,他们的农业业务净销售同比下降20%。
关税战是谁挑起来的?是特朗普政府。大豆危机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在政策和应对上的问题。关税战是他们先发起的,所以时间由他们掌握。关税后,他们一直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大买家。有人去找印度,也问过,但不能弥补失去的市场。伊利诺伊州的农民瑞安·弗里德斯说,他以前已经按低于成本的价格预售了部分作物,剩下的大部分不得不存仓。他还说,印度、东南亚和北非是潜在市场,但目前没看到能马上替代中国的市场。
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准备好预案,或者不重视预案。在开拓市场时,美国还把目光投向中国台湾。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说,台湾承诺未来四年采购价值1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民进党在争取支持这一点上很积极。
我国应对上一次关税战后就开始转向别处。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占比一直下降,从过去的大头变成不到20%。中国找到了新的供应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前十个月巴西的大豆出口量就超过了2023年全年。这是多元化的结果。
特朗普政府事后解决办法还是老路子,靠补贴和撒钱。但现在很多农民不再满足于补贴,他们要的是稳定的订单和市场。再加上美国政府停摆,相关资助发放迟缓,很多农场主面临破产,抗议情绪在一些地方出现。
在美国内部,财长贝森特对豆农问题也很关心。他多次释放中国愿买美豆的信号。因为这涉及他的利益,他在北达科他州有价值约2500万美元的玉米和大豆农田,这些农田每年能带来超过100万美元收入。他在上任前被要求剥离大部分资产后,农田仍是难以快速变现的资产之一。他还早些时候表示,美国“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比特朗普说得早。
两国元首在釜山会晤后,讨论了经贸关系,双方同意加强合作。随后在吉隆坡的会议上,美国同意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这是之前会议没有的进展。此前这项关税像贴着不走的东西,让两国的贸易关系紧张,导致一些具体税率在30%左右。现在这些措施有所放松。
另有共识是暂停实施部分惩罚性措施,比如301调查措施暂停一年。双方还同意扩大农产品贸易,并就相关企业个案处理达成一致。中国的稀土新规也将暂停一年。
无论后续协议细节如何,有一点很明显:如果当初没有打那场关税战,就不会有这么多后续问题。很多限制都是先制定后再取消,给双方和农民都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