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约翰逊,又摊上事儿了。
这位前首相最擅长的事,似乎就是把自己立的规矩,当成一次性餐具。
当初他亲自审定、亲笔写序的《大臣行为准则》,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可轮到自己,这本准则就跟废纸没什么两样,这讽刺劲儿,简直拉满了。
这事儿还得从英国《卫报》捅出的一批猛料说起。
他们搞到了约翰逊私人办公室的一堆文件,还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鲍里斯档案》。
档案里明明白白地记着,这位前首相离任之后,一天都没闲着。
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当首相时攒下的人脉,快速变现。
前首相的捞金算盘
档案里勾勒出两盘大棋,下的都是跨国生意。
一盘棋是对着阿联酋。约翰逊在背后秘密活动,想推动一个估值十亿美金的私营项目落地。
为此,他直接联系了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的一把手,哈利杜恩·穆巴拉克。
另一盘棋则瞄准了沙特。
他仗着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老交情,给一家叫“BetterEarth”的咨询公司拉皮条。
这家公司背后,是个地热发电项目,还牵扯着一位加拿大富商的铀矿生意。
按英国的规矩,前高官离任两年内,所有可能沾上公职资源的商业活动,都得先报备。
要向一个叫“商业任命咨询委员会”(Acoba)的机构申请,拿到批准才行。
约翰逊这两手操作,明摆着是踩在了红线上。
老油条的太极拳
这下Acoba坐不住了,立马启动调查,对着约翰逊发出了五连问。
核心问题就一个:你跟沙特王储和阿联酋大佬见面时,到底提没提这两家公司的生意?
这可是判断他有没有滥用职权的关键。
结果约翰逊的回复,简直是把“敷衍”两个字刻在了脸上。
他先是说,Acoba批准之前,自己没跟BetterEarth公司正式合作。
又说,那个想找阿联酋投资的公司,压根就没注册成功。
至于最核心的问题——你到底聊没聊生意?他一个字都不回。
反而倒打一耙,说《卫报》的爆料是“敌对势力”偷的,内容纯属瞎编。
Acoba这边也是一点脾气没有,只能再给他一周时间,还好言相劝。
说你毕竟是前首相,大家都看着呢,希望你老实回答,别藏着掖着。
可约翰逊的第二封回信,态度还是老样子:我一直遵守规则。
至于具体问题,对不起,假装没看见。
这就暴露了Acoba这个机构的尴尬。
它就是个咨询委员会,没权强制调查,更没权罚款。
全靠被调查人的自觉。碰上约翰逊这种摆明了耍无赖的,它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
说实话,这点事对约翰逊来说,可能真不算什么。
因为他的“前科”实在太多了。
还记得他给《每日电讯报》当专栏作家吗?年薪27.5万英镑。
他是先上了岗,才想起来去补票申请。
后来跳槽到《每日邮报》,年薪涨到50万英镑。
这次倒是提前申请了,可提交申请的时间,离官宣就差了半小时。
这哪是报备,这分明就是通知你一下。
委员会问他为啥要去见委内瑞拉总统,还跟一个对冲基金经理见面。
而那位基金经理,后来被曝出给约翰逊打了24万英镑。
从“派对门”到现在的“人脉变现门”,约翰逊总能游离在规则之外。
监管的完美闭环
面对约翰逊的死不承认,Acoba也只能使出唯一的绝招:给内阁办公厅写报告。
报告里直说,约翰逊不配合,也没否认,这事儿已经构成了违规。
但这封信,大概率也就是在档案柜里吃灰的命。
因为英国政府已经宣布,一套新的商业任命规则马上生效,Acoba这个老机构直接关门大吉。
新规据说更严,严重违规的前部长,离职补偿金都可能被追回。
但有消息说,约翰逊已经不受旧规矩管了。
这次的裁定,顶多就是个书面警告,不会有任何实质性惩罚。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违规被发现,但监管机构没实权;监管向上报告,但政府选择翻篇。
旧的规则管不了,新的规则不追究过去。
结果就是,违规的成本,无限接近于零。
结语
现在回头再看那本静静躺在档案柜里的《部长行为准则》。
封面之下,就是约翰逊亲笔写的序言。
序言里那些关于“廉洁”、“透明”、“问责”的漂亮话,如今看来,每一个字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制定规则的人,成了破坏规则的惯犯,却总能毫发无伤地脱身时,公众对整个政治体系的信任,也就在这一场场闹剧中,被一点点地磨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