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上的韩国人,终于超过了20多岁的年轻人。
不是人口红利的终结,而是一个国家活力的耗尽。
数据显示,截止今年初,韩国7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654万人,而20至29岁的青年人,仅有630万。这是韩国自1925年开始统计相关数据以来,老人数量首次反超青年人。媒体用了一个讽刺的词汇——“完美的超越”。
完美?哪里来的完美?这不过是一个缓慢坍塌的开始。
想象一下,再过些年,这种趋势如果没有任何反转,韩国的街道会是什么场景。步履蹒跚的老人拿着拐杖,叹息着城市的空寂;而鲜见的年轻人,或许正匆忙赶着几份兼职,为报复性膨胀的社会支出奔波劳碌。大街上,怀孕的身影已经成为稀缺的风景线,游客比本地人还多。活着的人太少了,连抱怨的人都显得奢侈。
这不是危言耸听。低生育、高老龄化,是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发达国家的共同难题。韩国,只是“全场最佳”,他成了这个倒霉竞技场中异军突起的第一名。可是,这样的第一名又能骄傲到哪里?
有人说问题出在钱上。房价高、工资低、生活艰难。试问,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谁有心情谈恋爱,谁又愿意把孩子推向这个冰冷的世界?
而另一边,老龄化的影子遮住了未来。老人的数量涨得比股市还快,养老金像个没电的手机,插着充电线,但用一天少一天。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年轻人被迫承担更多的社会成本。又是谁愿意做这无休止的接盘侠?
让人哑然的是,韩国在全球文化软实力上,又偏偏是超级明星。K-pop火遍全球。影视产业拿奖拿到手软。从外表看,这个国家青春得很,活力满满。
但青春本身却选择了离开。你可以看到顶级美妆广告里闪亮的青春脸庞,但却很难在街头找到一个笑着推婴儿车的年轻妈妈。韩国的电影院可能满座,而产房却越来越空。这大概就是现代社会的写照——艳丽、有趣,但透着一丝难以忽视的虚无感。
有的学者试图用数据安慰自己。比如虽然青年人数量断崖式减少,但“质量高了”,受过教育的比例空前之高。可是,这些高质量的年轻人偏偏不爱接社会的传承棒。他们宁愿独身活得像个自由的行者,也不愿意背负家庭的锁链。谁能责怪他们呢?
说点讽刺的吧,这种局面其实几乎无法逆转。哪怕政府投入再多的钱,也只是饮鸩止渴,短期承受力大概还能补补漏,但长远来看,这艘船还是会沉。人口问题从来不是砸钱就能砸出答案的游戏;它是文化、经济、心理多种因素掺杂出的一个复杂的方程式。韩国迈入的这个“人口陷阱”,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谁都不知道它会吞噬到什么程度。
也许,这正在发生的故事提醒了我们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一个国家的命运从来不在眼下,而是躺在摇篮里的孩子身上。韩国摇篮里的哭声,安静得让人害怕;这竟成了一种象征,让看似忙碌的城市显得格外沉重。
有人说,再过两百年,可能不会有国家灭亡,但会有国家“消失”;安静地老去,悄无声息地退场,不留遗迹,也没有告别。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谁能忍住悲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