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末,贺子珍前往苏联,独自承担起治疗伤病和接受学习的重任。到达苏联后,她得知毛岸英兄弟同样身处异乡,于是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在这段特殊的岁月里,贺子珍的细致关怀,让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再次感受到母爱的温暖。长达四年的共同生活,她用无私的付出,弥补了毛岸英兄弟内心的缺憾。面对战火纷飞的时代,贺子珍冒着风险,设法保证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业无忧。这份深厚的亲情,成为他们彼此心灵深处难以磨灭的记忆据李敏的回忆,兄长和父亲都曾提及盼望能把贺子珍接到北京。可是毛岸英最终选择了回国投身革命,终究未能如愿接母亲回家。在动荡和牺牲中,这段亲情故事走向了尾声。
追溯往昔,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长沙清水塘降生。他是毛主席与革命伴侣杨开慧的长子。孩提时代,毛岸英随父母奔赴各地,经历了革命带来的纷繁变迁,也见证了父母坚定的理想和信念。1927年,年仅五岁的毛岸英经历了家庭巨变。那一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著名的“清党”,大批共产党人及家属面临危机。为保障家人安全,毛主席送妻儿返回长沙乡间,而自己则投身起义,踏上风雨征程。令人生唏嘘的是,这一次分别,竟成为毛主席与杨开慧和幼子毛岸龙的诀别。
杨开慧留守板仓,继续着地下工作。至1930年秋,湖南反动势力严酷镇压共产党人。军阀何健甚至悬赏千元,通缉杨开慧。当年10月,杨开慧被捕。年幼的毛岸英试图保护母亲,却终究无力回天。入狱期间,杨开慧坚定不移,不屈服于酷刑或威胁。11月,年仅29岁的她英勇就义。母亲的牺牲,成为毛岸英童年无法愈合的伤痛。18天后,毛岸英在亲友营救下出狱。
此后,毛岸英和弟弟被转送到上海投奔叔父毛泽民,进入中共创办的大同幼稚园生活。厄运未止,弟弟毛岸龙因病离世,家庭的悲剧接连发生。1931年,随着上海地下党的严重受损,幼稚园解散,孩子们变得愈加无依。党中央紧急安排,委托红色特工董健吾照料兄弟二人,并为其家庭发放生活补助。可随着时局变动,这笔费用最终断绝,董健吾一家陷入困境。1936年,经张学良帮助,毛岸英兄弟被送往苏联,开始新的生活。
来到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兄弟二人总算拥有了平稳的生活。虽然身在异国,亲情难觅,但温饱不再成问题,他们对来之不易的安稳倍感珍惜。
1937年底,贺子珍因医疗和学习离开了延安,抵达苏联。到莫斯科后,她迫不及待地探望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初见时,孩子们对这位新来的“母亲”既陌生又防备。贺子珍用细致的生活关怀慢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为他们整理床铺、清洗衣物,用温和的话语及关切的行动缓解他们的陌生与顾虑。
随着相处的日子增加,贺子珍不仅在生活上提供照料,更通过讲述毛主席的故事和革命的理想,为孩子们带来精神慰藉。他们渐渐接受了贺子珍,将她视作新的母亲。她的爱再次为兄弟们营造了温暖的家庭氛围。
不久后,苏德战争爆发。儿童院内的孩子们被疏散至伊万诺沃。战争带来的恶劣条件,使得食品供应极为紧张。贺子珍一边纺织,一边开荒种菜,千方百计保障孩子们的基本营养。有时,她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让毛岸英和毛岸青吃饱。在极为稀缺的年代,只要兄弟二人归家,哪怕是简单的饭菜,贺子珍也总是尽其所能,为他们备齐,家人团聚的温馨更让他们倍加珍惜。
命运并未因此变得宽和。贺子珍的小儿子因病离去,她被悲痛所笼罩。毛岸英主动安慰:“贺妈妈,弟弟已去,还有我和岸青,我们会一直陪着您。”三个人在哀伤中相互搀扶。1941年,毛主席为宽慰贺子珍,将小女儿李敏送到苏联。从此,贺子珍一视同仁地照料三个孩子,为李敏购置新衣物、打理发型,为毛岸英兄弟省吃俭用,创造稍显舒适的生活条件。尽管环境艰苦,几位孩子在贺子珍的关怀下努力学习,逐渐展现出坚韧品格。她时常勉励他们,要为革命贡献力量。她的教诲和关心,为毛岸英兄弟今后的成长奠下坚固的基石。
这数年间,贺子珍不仅战胜了自身疾病与悲痛,还肩负起抚育革命后代的重任。她的温情和坚强,让毛岸英和毛岸青在岁月动荡里茁壮成长。这一段历程,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性格,也为其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2年,战争进入白热阶段,毛岸英心生参战之志。他数次致信斯大林,表明想上前线的强烈愿望,并‘毛主席之子’的身份特意注明。长期得不到答复后,他直接前往共产国际驻苏代表曼努意斯基处表达志愿。曼努意斯基本人被其胆识所打动,答应了请求。自此,毛岸英进入伊万诺市苏维埃士官学校接受军事训练。次年,他转至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身边的同学多为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老兵,而毛岸英虽未上过前线,却被破格授予中尉军衔、吸收为苏联共产党成员。1944年末,他随红军参加对德作战,战斗足迹遍及白俄罗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战后,毛岸英进入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学习,为归国做准备。1946年,随苏联医生阿洛夫一同回国,走上了为新中国奋斗的道路。毛主席亲自将儿子迎回延安,立刻要求他脱下苏军军装,换上普通棉衣和布鞋,并安排其去“劳动大学”体验生产,增强实践锻炼。毛岸英不负所望,积极投身劳动,和群众同吃同住,短期内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
1947年,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和李敏回到祖国。返国后,她始终牵挂着毛岸英的近况,尽管始终未能与之重逢,仍多方了解消息,对儿子的思念从未间断。毛岸英在“劳动大学”表现优异,赢得父亲和领导的认可。自幼饱经风霜,他始终信念坚定。经受劳动洗礼之后,他无论思想还是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毛岸青顺利完成在莫斯科东方文化大学的学业,也回国后投身革命。从小历经苦难,但毛岸青始终坚韧,继承了父辈的理想和担当,在各自岗位严谨奉献,为国家发展默默付出。李敏也在贺子珍悉心抚养下成长,回国继续求学,逐步参与到革命工作中。虽然她身世多舛,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归国后,贺子珍与毛主席重新取得联系。虽然两人生活道路发生分歧,但家国情怀和深层牵绊并未减淡。她一边关注儿女成长,一边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前线献身。他的牺牲极大地震撼了贺子珍,她悲痛难抑,同时也为儿子的无畏和担当深感自豪。毛岸英不仅是家庭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景仰的英雄。他的英勇以身许国,成为革命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一页。
参考资料:
[1] 金南.一个处在异国他乡充满悲欢离合的家记贺子珍、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在苏联[J].湘潮,2001(06):34-36.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