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家伙,真是让人越琢磨越迷糊。
很多人摊开史书,就盯着一个问号:这位“诗仙”几乎没怎么按部就班地工作过,整天东奔西跑,爬山涉水、饮酒赋诗,钱却仿佛天上掉馅饼,不缺过。
你说换咱们,干点儿正经营生都穷得叮当响,可人家李白就能活得如鱼得水,难怪有人暗地里嘀咕:这到底是有什么来头,还是有什么隐情?
说到这里,不禁想给自己点根烟,边琢磨边叹气。
网络上一直有两个版本在较劲。
一伙人说李白出自皇家旁枝,是李建成的后代。
还有人坚持他不折不扣就是一盐商之子。
不过你翻下正经资料,会发现李白家祖上做生意,尤其“盐巴”这买卖,当年可算一本万利。
别看现在吃个咸菜都嫌油腻,那时候有盐才能活命——家里有钱到能撑场面,光是刻本、诗书堆得满屋,足以撑起李白五岁启蒙时的鸿鹄之志。
再说了,古时候哪有那么多机会让普通老百姓读书识字?
李白小小年纪就能信手拈来古今典籍,没家底是想都不要想的事儿。
你随手扒拉下他的家族地图,不难看出,这“经济基础”才是他后面四处浪的底气。
说白了,这就是天赋加背景,开局自带buff,咱能嫉妒但没法复制。
更刺激的是,他叔叔梁公又在朝里混得风生水起。
朋友、亲戚全是“圈内大腕”,你觉得李白缺人管饭吗?
高中考场咱们还有个“小灶”备战,诗仙的生计靠的却是圈子资源——遇着哪天手头紧张,捎个信儿、登个门,隔壁大户轻松送来一把银子,啥难事迎刃而解。
初到长安,李白就如同开挂般地收获了“贵人加持”。
贺知章,唐朝的风云人物,一眼相中李白的才华横溢,这当口正好赶上大唐诗坛缺个代表性人物,李白就这么进了宫。
不愁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好运。
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本身爱才如命,一见“云想衣裳花想容”,立马兴奋地给了李白一块“金牌通行证”——别以为是普通的奖状,带着它走到哪儿,大小官员见了都得毕恭毕敬。
这操作简直像游戏里的“无敌挂件”,出门还能蹭一波人气。
之后李白整日出入各种盛宴,哪儿热闹往哪钻,酒杯一晃就是一首新诗。
你说他靠什么生活?皇帝赏赐其实只是偶尔来一把,真正厉害的还得归功于“朋友圈经济学”。
大唐那些有头有脸的公子哥、土豪、文士,全是李白的铁粉。
随便举个例子,他和元丹丘的友情,不亚于现在的“黄金搭档”。
元丹丘在长安郊区有一座别业,春天梅花谢了别人看花,他俩直接在花林下小酌。
李白三两下就能“限量发行”一首诗,赚钱比现在网红“带货”还自由。
要说人脉多重要,有人为你开门,有人管吃喝,日子自然不用发愁。
还有元参军的宅子,常年敞着门等李白来“长住”。
别觉得夸张,其实那更像现在的准奶妈家庭,你要住多久就住多久,家里的房租、日用、酒肉全包。
他写诗饮酒是真,蹭饭蹭床也是实锤,有时候喝顺了,不走半年都行。
李白的婚姻线更是绝杀。
头一房许氏,家世“简直开挂”;祖上做过宰相,家里粮仓都能变成迷宫。
李白和许氏结婚那会儿,十年都住在庄园里,就是不想上班的典范。
有钱没钱,他都能笑嘻嘻地“混日子”,“要不这月你再给点钱买两壶美酒”——温婉大方的许氏,每次都二话不说地把银子递给他。
说实话,换谁都会心动吧。
他后面又娶楚氏,人家父亲又是宰相,一来二去,李白每次遇到经济低谷,还有人不间断地给他补贴生活费,这就是人生赢家的节奏。
李白被贬夜郎那阵,楚氏还是一边哭一边捣腾银子,生怕大诗人吃苦头。
再往下看,李白其实还开了点副业——“卖诗”。
虽说当时没有出版社那种高大上的操作,可地方上的文士协会、达官贵人有求于他时,他的一首题诗、题匾往往值千金,不要小瞧古人的“诗意消费能力”,那才是真金白银。
他动不动就有大户人家请去喝两杯,散场得个红包,比较于现在的商业走穴,还算体面。
像汪伦这样单纯的粉丝,也愿意把家里最好的美酒拿出来款待,送别时一壶好酒加一首定情诗,李白的生活,用网上流行语来说就是“走到哪哪有饭吃,诗会友全靠才气。”
有人问:李白都不考科举,凭什么能活得比考上的人还滋润?
其实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实。
诗仙背后有家族经济“首付”、人脉“贷款”、皇帝赏赐“免息”、朋友投资“分红”,四个渠道摞起来,他花钱花得痛快还不至于背债。
如果真让他独自闯荡、白手起家,还能这么逍遥吗?
你琢磨下,大概率就不会这么顺了吧。
说到底,李白是个幸运儿没错,但他绝不是混吃等死的那种。
他把自己的天分、人脉、机遇全都揉在一起,活成了诗酒江湖的“传奇NPC”。
除了生活物质条件优渥,他的名号本身也是“变现利器”。
一首诗换一路人脉,一份才气换千古美名。
名气这东西就像潮水,推你到高处别人都来帮衬。
都市里常有那种“拼全家命走独木桥”的段子,看完李白的传记只想感叹,有些人是真的命好、家底厚,再加人脉运作行云流水,一点点都不含糊。
日常不差钱,诗酒自有来路,道理其实很朴素。
谁说非要考科举,谁说一定要做官?
李白用行动证明,生活可以永远是B面,也永远不止一条轨道。
但这么说,难道全都是运气的事?
要是没有厚实背景,没有帮衬的长辈,没有金灿灿的朋友网络,李白还会不会成为李白?
想想看,他自己恐怕也未必心里有底。
诗仙也好,诗人也罢,有时候风光的背后,是一堆看不见的托底。
一张从家乡到权贵的关系网,是他游历大江南北最强的“充电宝”。
缺了这一环,你又凭什么去浪迹四方,不愁吃喝呢?
但话又说回来,李白最了不起的,不只是能混吃混喝,而是“混”出了一个大唐最传奇的浪漫形象。
世人常说“出名要趁早”,他这个出名压根儿就像剧本提前写好的,自己都没法置身事外。
你在长安市井里问一句“李白是干啥的?”孩子吐舌头,大人都能拍桌子给你背上两句《将进酒》。
有诗名撑腰,走到哪都不怕没地方落脚。
人这一出场,气场直接两米八。
当然,也别把李白捧成一点毛病没有的完人。
说白了,他一辈子确实不习惯朝九晚五那种规规矩矩的生活。
朝堂的尔虞我诈,官场的冷暖人情,他都不愿意仔细掺和。
自由、浪漫、骨子里的叛逆,以及一点点挥霍的“少年气”,让他最终成了后人眼里的千古偶像。
有些人靠权力,有些人靠金钱,李白选择靠诗靠酒靠朋友,活成了另一个巅峰。
说到最后,还是得佩服他用人生写就的这句“诗可以是谋生的工具,更可以是灵魂的翅膀”。
你看得出来,他既不要世俗的面子分儿,也不急着追逐名利的黄金线。
自由、诗意、挥霍青春——这是李白的选择。
但你也看得清,这诗酒江湖背后,是一群人无声地托举。
名号、名气、朋友、背后家族,这些加一起,就是他的护身符、饭票和坐标。
换做你我,还能活得这么轻松吗?
有点难。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人生总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活法,不照本宣科、不墨守成规,这条路属于李白,也留给所有敢想敢做的人一份遐想。
现在换你怎么看?
你会选择像李白一样随性而为,还是更愿意按部就班守着工资单?
评论区交个底,别藏着掖着!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