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百亿,歌尔股份来了波超级大收购,这手笔真不带眨眼的,堪称史诗级。
话说回来,有人会疑惑,这家公司这几年都经历了啥?为什么突然一掷千金收购米亚精密、昌宏实业和上海奥莱,还顺带布控META阵营,一口气干了几大票,这到底图啥?当真是大客户说一不二,还是背后另藏玄机?讲真的,比港剧还厉害,得慢慢掰掰这股“歌尔收购风”。
首先扔个小问号,歌尔股份靠和巨头搞关系爬进一线行列,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大客户当后盾,这路数又熟又稳,宛如老戏骨站C位。你看看,天赐材料靠宁德时代成了锂电巨头,三花智控、拓普这些公司挤进特斯拉供应链,也是同款剧本。歌尔、立讯精密加入“果链”后,日子就像开挂一样。
歌尔股份每次投资人问答,总要反复强调——咱公司就是要跟行业大客户死磕,战略定得明明白白,就是“谁能带我们飞,就跟谁搞事”。
结果2025年下半年,歌尔股份直接把收购的重心放在米亚精密、昌宏实业和上海奥莱。你随便查查,这三家都是苹果大大的合作方,专做苹果相关的手机、手表那些娇贵的小零件。收购他们,表面上是业务扩展,本质上是给自家在苹果阵营里加了厚厚的筹码。
顺带一提,这次收购也是公司历史上的头牌大动作,砸下104亿港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这回业务范围也跟以往有所不同。过去歌尔股份在精密结构件业务领域还没啥积极动作,结果一出手就是一整个板块。局势瞬间变了,触角从果链一路伸到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你要是回味下,就明白公司早就不满足做个安稳的小声学件供货商,咱们要的是多点开花,不甘心只做苹果的“左膀右臂”。
当然,有人会问,歌尔的“客户围猎”是不是有点过度?不会像以前那样,被一颗大树遮住天空,到头来被砍单就掉坑里?这个担忧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2022年,公司突遭“砍单”,资产一下子减值18亿。这种打击,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风险控制。所以后来,公司开始调整步伐,玩起客户三分天下的策略,避免再度重蹈覆辙。
歌尔股份的前三大客户,现在销售额占比分别是31.96%、28.1%、19.55%,明显从单一大客户依赖走向了多元化。这也是他们这轮疯狂收购乐于追求的安全感。
再说说歌尔股份那场影响颇大的“果链江湖”。创始人姜滨就是技术派高手,北航电子系出身。别看当年上市时才刚两年功夫,歌尔股份就杀进了苹果供应链。蓝牙耳机、微型麦克风啥的,小米不比苹果更能带增长。
苹果那老套路大家都懂——所谓“赛马机制”,意思就是同一零部件找好几家供应商掺着用,这样哪家出点岔子,其他的可以顶。有竞争才有进步,同时还能疯狂压价。
为了在苹果赛道上跑第一,歌尔股份每年砸重金搞研发。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一年能花四五十亿,连有些上市公司全年营收都没这么高。你说这钱花得肉疼不疼?但没办法,在果链混就得下血本。
姜滨靠着苹果,2020年还坐上了山东首富的宝座。不过,财富榜的风头确保不了永远向上。歌尔微本来也计划分拆上市,结果到了2024年突然自撤申请,转道港股。至于背后因由,有关方面没有详细说明,咱也只能耐心等待后续。
歌尔股份那套围绕大客户进行收购的逻辑,不是第一次见。只不过,早期那几次操作主要在集团内部捣腾,这次则是如同“由内而外”裂变。
说到AI和AR未来,歌尔是绝对不会落队的。2025年仅AR设备就预计全球出货量690万部,这风口谁不抢?歌尔早在Wave Optics和高通那边搞独家协议,布局衍射光波导元件。
2025年2月,歌尔光学直接发布了全彩光波导显示模组,这算是打破技术瓶颈的一大步。AI/AR眼镜还在蓄力的时候,歌尔就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好迎接下一个风口。而在汽车电子领域,如今整车成本里电子板块比例水涨船高,2020年占比34%,2030年要破5成。歌尔没傻,早早布局麦克风、AR-HUD、光学组件。如果听说歌尔在汽车电子的成就还没放量,估计也是在磨刀霍霍,但到底能不能拿到订单,还有待持续瞅。
其实,这几年整个智能电子行业,腥风血雨没停过。小厂靠抱大腿有时能逆袭一阵,但在巨头森严的“赛马机制”里,谁也逃不出被比着赛、被压着价、被突发事件扫到的命运。歌尔的“果链依赖症”是机遇也是隐患。2022年的“砍单”教训还触手可及,大家都记得吧。那一刻老板们的心情,不亚于春晚上见主角掉线。但姜滨没犯迷糊,在风险里找到了调整新方式,让客户结构变得更分散、更稳健。
META这块,歌尔也没松懈。别看国内雷鸟、闪极这些公司崛起快,全世界AI眼镜的天花板还属META。2024年,META和雷朋出货量直接破150万台,是苹果Vision pro的小几条街。歌尔资本操作也够灵巧:下属歌尔泰克给Haylo借近1亿美元,为的是让Haylo收购Micro-LED界翘楚Plessey。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表面上是搞技术,骨子里还是为跟META这一全球头牌做深层绑定。2024年META全球AR市场份额超过7成,歌尔不是傻子,知道跟大树要抱紧点,千万别被别人先抢了风头。
BTW,9月份歌尔还搞了舜宇奥来的重组。看得出来,对AR赛道的兴趣只增不减,这条路算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歌尔这波百亿收购说到底,就是“客户驱动战略”再升级。两条路:一边冲击可穿戴、AI/AR眼镜赛道,另一边侧身扩张汽车电子。这多线操作其实是把投资安全感、多元化布局摆在了明面上,谁说大客户战略一定要押全部宝?现在人家边扩行业边防风险,活得有滋有味。
你要是深挖歌尔股份二十多年成长史,一个词最精准——稳健。姜滨技术出身,每一步都打得有底气。大客户战略能让公司避免直接和小客户拉锯战,省时省力。但一旦单一依赖被打破,风险管控能力就成了生死线。歌尔2022年砍单之后,那点教训记得太深,于是业务拓宽到AI眼镜和汽车电子,明显奔着长远去了。不太可能再出现“一家吃独食结果挨饿”的窘境了。
不过,把赌注砸在可穿戴设备和汽车电子这两个风口,需不需要再警惕啥?咱还得瞅后续市场爆发力和订单兑现度。别以为风口就是小金库,真要是市场没跟上,公司砸再多钱也吃不着肉。说到底,歌尔这套操作是又野又稳,怕风险但也敢冲线,典型的“防守反击型”打法。
热衷于技术创新、敢于产业扩容,这一点歌尔完全没掉队。每年研发费扔千八百万美金下去,也算是跟国际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和苹果、META等头部玩家玩配合,就是在全球范围里拼底牌。
但从长远看,歌尔股份真正的护城河,可能不仅仅是“果链”一员,更必须成长为多元生态型企业。有了汽车电子和AI/AR赛道的铺垫,等哪天果链不再是唯一命脉,咱还能另辟蹊径。
总的说一句:公司能走到今天,真不是靠小聪明,也不仅靠当老客户的跟班。稳健、创新、风险意识,才是歌尔股份这个大厂的“基因密码”。无论未来风如何吹,大客户战略要结合多元化、分散化、前瞻性技术投入,才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传奇。
说到这,歌尔疯狂收购背后你怎么看?你觉得公司还需要继续大客户战略,还是多元分散更有安全感?留言聊聊,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