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对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李天佑而言,是极为低落的一年。毛主席主席连续发来了四封措辞日益严厉的电报,批评的对象正是这位广西剿匪的主要将领。李天佑在广西战功卓著,本是解放岭南的功臣,为何却让中共中央如此不满?
时间退回到1949年11月11日,解放军南下部队收复了全广西,全省各地升起了五星红旗。作为回报,李天佑被任命为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全面负责当地军事事务。彼时,尽管广西军区司令张云逸名义上总领军区,但他身兼省委书记,实际的军政日常事务多由李天佑承担。
彼时广西局势复杂动荡,在全国范围内尤为突出。作为边陲省份,地形封闭,地广人稀,历朝政权鞭长莫及,长期缺乏系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民国时期,广西多民族杂居,风俗彪悍,尤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庞大,约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省内山高林密、丘陵纵横,“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地名即令人生畏。平原面积微不足道,仅有不到四分之一。艰苦的自然环境长期为盗匪盘踞提供了天然庇护。
解放广西时,大批桂系旧部残军携带精良武器潜入山区,混同地方匪帮,进一步扩大了动乱。蒋介石不仅未就此罢休,反而通过空投武器、金钱,极力拉拢并封赏广西的匪首,令局势进一步复杂。解放仅是开端,真正实现平安繁荣,尚需付出更艰苦的努力。
1950年春节临近,广西便迎来了匪患的强势挑衅。腊月初八,国民党“反共救国军”总司令钟祖培在恭城发动暴乱,纠集数千名土匪高呼口号,袭击县城、围攻新生人民政权,甚至公然枪杀干部。局势很快蔓延至周边区域,平叛难度猛增。李天佑被迫向邻省部队请求增援。经历四个月激战,暴乱被平定,钟祖培被俘。
然而风波未息,随后广西平乐、柳州、玉林等地再次爆发大规模匪乱,数百支武装暴发,参乱人数逾九万。十三兵团再度集结兵力进行围剿。三个月内,歼匪四万,却仍有五万土匪四散潜逃,分批隐匿于山林与洞穴之中,伺机反扑。
不久,随着朝鲜战事骤然升级,美军登陆仁川后形势紧张。蒋介石立刻趁势,通知广西土匪“反攻大陆之机已来”,极力鼓舞。广西匪患随之变本加厉,破坏活动遍及各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02县中有97县暴发匪乱,干部与积极分子遇害已过五百,公粮被抢近两千八百万斤,牲畜亦被掠夺逾二十五万头。
面对此情,李天佑指挥下的剿匪行动几乎是穷于应对,刚平一起又爆发一股,无暇喘息。匪情剧烈反弹,引起了中央关注。1950年8月,毛主席亲撰电报,尖锐指出“广西剿匪成绩为全国最差,领导工作存在严重不足”。身为军事主官,李天佑不可避免被追究主要责任。
实际上,李天佑一向以杰出勇敢著称。长征时期,他率部先后在娄山关、遵义城、赤水河、大渡河等重要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在西安事变前与胡宗南部交手亦有获胜经验;抗战期间,他也曾参与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中,李天佑更是屡建殊勋,横扫东北、西南。
对广西剿匪的复杂性,历史、民族、地理、民风,乃至内部政策因素,李天佑也深知难度。一方面地方政策对匪患处理过于宽松桂省省委在“镇压”时往往“心慈手软”,倾向于“宽大处理”。以钟祖培为例,其策动暴乱,杀害干部百余,却在缴械后因省委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保全生命”,很快被释放。此举无意间传递出“新政权不敢下狠手”的信号,助长了土匪胆量。结果,即使钟祖培本人未复旧业,其他获得宽赦的匪徒却大多故态复萌,危害一方。
更不合理的是,省委为维持所谓的稳定,甚至下令“慎杀”,严设死刑人数上限每县仅能执行一人死刑,并将复核权集中到省里。实际上,许多乡镇“头号匪首”远不止一人。如此一来,群众难以获得安全感,害怕日后被报复,配合政府打击匪患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剿匪行动的结果是“越剿越多”,劳而无功。
形势迟迟难以逆转,毛主席忧心不已。1950年11月10日,他再次致电,指出广西决不能再“宽大无边”了,并明确要求在1951年5月1日前解决问题。随后五天,他再度致电,要求深入检讨剿匪工作的不足,并将具体情况及时上报。毛主席的批评令李天佑、张云逸极为震动,两人连夜召开会议,深刻反思,制定贯彻更为有力的剿匪方针,并及时向中央汇报。
尽管主席表态认可,但仍不放心,同月17日又作出更直接的部署,令驻湖南的第21兵团开赴广西协助剿匪。得知这一决定,李天佑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21兵团司令陈明仁,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征讨陈炯明、抗击日军、远征缅甸,威名远播。抗战期间,他曾以“攻不下回龙山,誓死山顶”为口号,鼓舞部众。陈明仁和李天佑同为名将。更具戏剧性的是,两人此前曾在“三打四平街”中短兵相接。头一次较量时,李天佑初任纵队司令,却被陈明仁率71军顽强抵挡,虽在濒临失利时力挽狂澜,获得蒋介石嘉奖和青天白日勋章。李天佑则抱憾败阵。次年,李天佑终于雪耻成功,不过此时,陈明仁已经调职南京,两人未能再交锋。
1949年,随着长沙起义,陈明仁携程潜响应中共号召,加入人民解放军,成为21兵团司令。往昔对峙的两人,从此并肩作战。在南宁,张云逸、李天佑亲自设宴为陈明仁接风。两人见面如久别重逢的朋友,握手言谈间,既有相互敬意,又不乏豪情。
此后,李天佑和陈明仁共同制定了《广西省委四个月剿匪计划》和《全剿瑶山土匪方案》。制定具体方案后,陈明仁向中央表态:“一定不负信任,坚决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毛主席获悉后评价:“昔日对手今日同袍,李天佑如何表现,让我们拭目以待!”由此可见,毛主席有意激励李天佑,促其奋发。
张云逸全程参与,率部队剿匪,李天佑则深入前线调度。此次,他一改此前的保守策略,雷厉风行,对负隅顽抗的土匪绝不留情。从宽大仁慈转为果断严厉,一举击溃桂东南土匪主力。许多原本犹豫观望、希望投机取巧的匪首,面对铁腕剿杀,开始主动投降。余孽则为数不多,被逐渐消灭。
桂东南局势稳定后,李天佑即刻转战瑶山,仅用两月即消灭近四万土匪。陈明仁率21兵团在桂西南亦战果显著。其部队多为原国民党29军、71军士卒,军纪严明,剿匪效率极高,连续报告捷报。
至1951年夏,广西剿匪基本结束。据统计,到当年4月,全省共清除匪患33万余人,军队级以上匪首190人。可见,广西匪患之猖獗,剿灭难度极高,而李天佑、陈明仁二人贡献巨大。为表彰其战绩,毛主席专门发电嘉奖。战后,李天佑以37岁年纪升任广西军区司令员,陈明仁亦受到嘉奖。
1952年初,陈明仁领导的部队被整编为水利工程队司令部。同年10月,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要知道,许多在革命、生死鏖战中成长起来的将领未必获得如此殊荣,仅用一年即在剿匪大战中建功的陈明仁能有如此待遇,是中央极高的肯定。经过这次并肩作战,陈明仁和李天佑由曾经的“宿敌”变为亲密战友,成为军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