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还在消化特朗普对钢铁、铝和汽车挥舞的关税大棒所带来的余震时,一柄更重、更出人意料的锤子落下了。这一次,它砸向了“铜”——这个被誉为“铜博士”、能够预示全球经济脉搏的金属。
当地时间7月8日,特朗普石破天惊地宣布,将对所有进口铜征收50%的附加关税。消息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深水炸弹。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的铜期货价格瞬间“发射”,一度暴涨15%,触及每磅5.68美元的历史之巅,创下自1968年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美国本土最大的铜矿巨头自由港麦克莫兰(Freeport-McMoRan)的股价应声大涨,华尔街的交易员们仿佛提前开启了香槟。
然而,在这场资本狂欢的B面,是全球供应链的错愕、制造业的恐慌和无数分析师被“打脸”的意外。摩根大通此前预测的25%关税,在50%这个数字面前显得如此“保守”和“天真”。
特朗普再挥关税大棒,为何偏偏是铜?这仅仅是“MAGA”剧本的又一次重演,还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图谋?
复刻“MAGA”剧本:一场熟悉的“肌肉秀”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套打法很“特朗普”。
从流程上看,对铜加征关税的路径与之前的钢铁、铝如出一辙。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绕开国会进行总统独断。这套“组合拳”的优点在于:高效、蛮横、且极具戏剧性。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的话术也同样熟悉:“我们的想法是将铜的生产与制造能力带回美国本土,这是工业领域的关键。”这与当年对钢铁和铝的说法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对于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那些在全球化浪潮中失落的“铁锈带”蓝领阶层而言,这样的信息简单、直接、有力。他们或许不关心COMEX的期货曲线,也不懂智利Codelco公司的产能困境,但他们能听懂“把工作带回美国”。50%的关税,就像一声响亮的政治宣言,宣告着“美国优先”的政策仍在强力推进。
剑指“新石油”:能源转型的终极战场
然而,如果仅仅将此举看作一场政治秀,那就大大低估了其背后的战略野心。铜,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金属。在高盛、花旗等顶尖投行的报告里,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绿色经济的石油”(The New Oil of the Green Economy)。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一辆传统燃油车大约需要23公斤铜。一辆纯电动汽车则需要约83公斤铜。一个陆上风力发电机每兆瓦需要约3.6吨铜。一个海上风力发电机则需要高达9.6吨铜。
再加上充电桩网络、储能设施、以及对现有老旧电网进行现代化升级,每一个环节都是“吃铜巨兽”。可以说,没有充足、稳定、可控的铜供应,一个国家的能源转型战略——无论是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还是特朗普可能推出的任何类似计划——都将是空中楼阁。
控制了铜,就等于扼住了未来能源的咽喉。
这才是特朗普此举的深层“铜”谋。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亚利桑那州的铜矿,更是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中美地缘战略博弈的核心赛道。
中国在全球铜产业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虽然自身铜矿资源有限,但中国拥有全球近一半的铜冶炼和精炼产能。全球开采出的铜精矿,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运往中国加工成精炼铜,再流向世界各地的工厂。
特朗普的50%关税,看似是针对智利、加拿大、秘鲁这些对美主要供应国,但其真正的威慑力,是指向这条由中国主导或深度参与的全球铜供应链。一名美国铜进口商在给商务部的信中一语道破天机:对进口阴极铜的限制,只会将铜的供应流向转向中国。
这恰恰是特朗普政府矛盾心态的体现: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关税壁垒,强迫资本回流美国本土,投资新的冶炼厂和精炼厂,建立一条“非中国”的铜供应链。另一方面,他们又深知美国本土产能的严重不足。这种“休克疗法”式的政策,试图用短期的剧痛,换取长期的战略自主。
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注是美国制造业的未来。特朗普赌的是,在50%关税的威逼下,企业和资本会“别无选择”,只能在美国本土进行痛苦的再投资。
一把挥向自己的“回旋镖”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可怕。特朗普这柄势大力沉的“铜锤”,在砸向别人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变成一把精准命中自己的“回旋镖”。
1. 美国本土产能的“远水解不了近渴”。
正如智利国家矿业协会主席豪尔赫·里斯科所言,“美国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美国工厂近一半的铜采购依赖海外。新建一座铜矿,从勘探、审批到投产,周期长达十年甚至更久;新建一座冶炼厂,同样面临着严格的环保评估、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资本投入。
在短期和中期内,美国本土铜产量增长的速度,根本无法填补因关税而产生的巨大供应缺口。花旗分析师的判断是,随着关税实施,美国大规模进口铜的窗口将“骤然关闭”,并可能持续到2025年底。这意味着,在本土产能爬坡之前,美国制造业将首先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2. 制造业未被振兴,反遭“扼喉”。
这项政策与特朗普“振兴美国制造业”的目标形成了绝妙的讽刺。汽车、电子、建筑、精密机械……这些恰恰是特朗普希望在美国本土发展的产业,也恰恰是铜的消耗大户。
50%的关税,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将急剧飙升。最终,这些成本要么以更高的价格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引发新一轮“关税通胀”;要么侵蚀企业利润,削弱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导致企业将生产线再次移出美国,以规避高昂的原材料成本。
加拿大矿业协会主席皮埃尔·格拉顿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如此高的关税税率将“损害美国制造业”。这哪里是振兴,分明是“扼喉”。
3. 疏远盟友,将中间地带推向对手。
美国的前三大铜供应国——智利、加拿大、秘鲁,无一不是其在美洲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伙伴。以“国家安全”为由向这些盟友征收惩罚性关税,在逻辑上荒谬,在外交上失礼。
智利国家铜业董事长马克西莫·帕切科的回应克制而充满疑虑,他想知道“关税是否针对所有国家”。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对盟友关系的侵蚀。当美国将可靠的商业伙伴拒之门外时,这些拥有宝贵资源的国家,自然会去寻找更稳定、更可预测的市场——比如,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矿产资源的中国。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客观上可能正在帮助中国以更优惠的条件锁定长期的铜资源供应,而将美国自身置于一个成本高昂的“孤岛”之上。
谁的盛宴,谁的残局?
在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全球铜市场大震荡中,赢家和输家的面目正变得清晰。
赢家:
美国本土铜矿企业: 以自由港麦克莫兰为代表的矿业巨头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关税壁垒为它们的产品创造了一个没有外部竞争的“溢价市场”。其股价飙升就是资本市场最直接的投票。
华尔街投机者: 巨大的价格波动和市场扭曲(纽约铜价相对伦敦铜价的溢价达到前所未有的25%),为期货和衍生品交易创造了完美的套利空间。
部分资源出口国(长期看): 虽然短期内可能因失去美国市场而受损,但从长期看,全球对铜的需求是刚性的。一个自我封闭的美国市场,将迫使全球铜贸易流向重组,那些能与中国、欧洲等其他经济体建立稳固供需关系的国家,将最终受益。
输家:
美国下游制造业: 它们是这场政策实验最直接的“小白鼠”,将承受最高的成本和最大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美国消费者: 从汽车到家电,所有含铜商品的价格都将上涨。普通民众将为这场宏大的地缘战略博弈买单。
传统盟友: 智利、加拿大等国,被“误伤”的它们,与美国的经贸互信将受到严重打击。
全球化贸易体系: 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行为,再一次冲击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秩序,加剧了全球市场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
回到最初的问题:特朗普为何选择铜?
因为铜是撬动未来权力格局的支点。在特朗普看来,用一柄50%的关税重锤,足以将这个支点强行撬回美国。这是一种典型的“特朗普式”解决方案:用最简单粗暴的工具,去应对最复杂深刻的挑战。
然而,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复杂性,远非一纸关税法令所能驾驭。产业生态的建立,需要数十年的持续投入、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试图用关税壁垒在短时间内催生出一个完整的、有竞争力的本土产业链,更像是一种“炼金术”式的幻想。
这柄“铜锤”砸下去,或许能溅起几朵资本的浪花,能赢得几声政治的喝彩,但它砸不出一个强大的美国制造业,更砸不开一扇通往能源自主未来的大门。相反,它可能砸伤了盟友,砸痛了自己,最终砸出了一个更加分裂和动荡的全球市场。
全球铜供应正面临严峻挑战,智利国家铜业产量已跌至25年新低,全球供需缺口正逐步显现。在这个本就脆弱的时刻,人为制造巨大的市场壁垒,无异于火上浇油。
特朗普的“铜”谋,或许并非真正的阴谋,而是一种建立在过时世界观上的“阳谋”。他依然相信,凭借美国的市场力量和政治霸权,可以通过强制手段重塑世界。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21世纪的竞争,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零和游戏”。真正的护城河,不是高耸的关税壁垒,而是开放的创新生态、坚实的盟友网络和符合时代潮流的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