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今年到底该“尽快买房”还是“继续观望”?马云、李嘉诚观点一致

今年到底该“尽快买房”还是“继续观望”?马云、李嘉诚观点一致

发布日期:2025-07-21 09:49    点击次数:120
房子,在中国人心中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承载着家的温暖、财富的积累和人生的安定感。当踏入2025年,无数家庭站在房产决策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买,还是不买?这个问题牵动着数亿国人的心。 过去三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走过了一段异常艰难的调整期。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1.3%,销售额更是大幅下滑15.7%。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904亿元,同比下降9.9%,这是房地产投资连续第11个季度负增长。市场的低迷情绪似乎在蔓延,曾经买房就是赚钱的...

房子,在中国人心中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承载着家的温暖、财富的积累和人生的安定感。当踏入2025年,无数家庭站在房产决策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买,还是不买?这个问题牵动着数亿国人的心。

过去三年,国内房地产市场走过了一段异常艰难的调整期。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1.3%,销售额更是大幅下滑15.7%。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904亿元,同比下降9.9%,这是房地产投资连续第11个季度负增长。市场的低迷情绪似乎在蔓延,曾经"买房就是赚钱"的神话正在被现实打破。

就在市场持续下行之际,一场声势浩大的救市行动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台,试图为市场注入活力。限购政策在多地松绑,公积金贷款上限大幅提高,首付比例降至历史低点,房贷利率下调至3%以下,各类税费减免政策接连落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释放出强烈的政策意志。

在这场关于买房时机的激烈讨论中,商业大佬马云和李嘉诚的观点引发广泛关注。马云在今年3月的一次内部讲话中明确表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对于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当下可能是比较好的入市时机。"李嘉诚则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回归理性,对于自住需求,当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时入市是明智的。"两位商业巨头的观点高度一致,都认为对真实居住需求而言,现在确实是较好的买房时机。

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已使房价回归到相对合理的水平。自2022年开始的调整,全国平均房价累计下跌幅度已达30%左右。这意味着一套原本500万的房子,现在只需350万就能买到,相当于直接节省了150万。加上各类利好政策带来的购房成本降低,对于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来说,现在确实存在较好的入场窗口。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不容忽视。根据多方研究数据,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分化格局。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受益于持续的人口流入和资源集中效应,房价表现出较强韧性,预计全年将保持2%-5%的温和上涨。而新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主城区,也因产业升级和区域虹吸效应,房价有望稳中有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四线城市特别是人口流出型城市,房价下行压力显著。据权威机构预测,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还将跌20%-25%,有的甚至会跌破3000元/㎡。这种分化源于深层次的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调整,绝非短期因素所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3.85亿人,占总人口的近30%。这些人口主要向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的大城市集中,导致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而三四线城市则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出。人口的流动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导致房价分化的关键因素。

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长,不仅带来了住房刚性需求的增加,也催生了巨大的改善型需求。数据显示,这些城市的住房需求缺口依然巨大,2025年至少还有1500万套的缺口。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这些城市的房价在调整后仍将保持韧性,甚至有小幅上涨的可能。

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情况令人堪忧。人口流出导致的需求萎缩,叠加前期大规模开发带来的库存压力,使得这些城市的房价下行压力巨大。据统计,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普遍超过36个月,远高于健康水平的12-18个月。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必然引发价格的持续下调。

除了人口因素,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导致房地产市场分化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群。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的GDP增速普遍超过6%,而三四线城市的平均增速仅为3.5%左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和购买力的差异,进而影响房地产市场。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加剧了市场分化。2025年初,中央首次将"稳住楼市股市"写入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明确房地产是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部分,稳资产价格可释放财富效应。各地政府因城施策的空间大幅增加,一二线城市纷纷出台针对性政策刺激需求,如大幅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给予购房补贴等。这些政策对改善型需求的释放效果显著,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分化态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分化不仅体现在城市间,同一城市内部的区域差异也在扩大。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凭借稀缺的土地资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房价保持相对稳定;而远郊区或新开发区则面临较大的价格下行压力。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核心区与远郊区的房价差距已超过3倍,这种"同城不同价"的现象在2025年进一步加剧。

供需关系的变化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核心。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开发商大规模拿地、建设,累积了大量库存。据统计,全国商品房库存总量已超过50亿平方米,去化需要3-5年时间。然而,人口增长已明显放缓,2024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4.08亿,出生率创历史新低,仅为7‰。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高度依赖房地产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转型。长期以来,房地产及其关联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25%,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占比高达30%-50%。这种"土地财政"模式已难以为继。2025年一季度,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21.3%,许多地方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为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各地正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转变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

房地产行业本身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从"高周转"模式转向"精品化"战略,从单纯的开发销售转向综合服务,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运营效率。2025年初,国家首次提出"好房子"建设指南,明确要求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强调住房品质的提升。这标志着房地产行业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不同类型的购房者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刚需家庭来说,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现在确实是较好的入市时机。一方面,房价已回调至相对合理的区间;另一方面,史无前例的购房优惠政策,大幅降低了购房成本。

对于改善型购房者,则需要更加谨慎。可以优先考虑区位优越、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避开远郊区和供应过剩的新区。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由于土地资源稀缺,长期保值能力较强。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应当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尤其要警惕一些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的风险,如人口持续流出、产业支撑不足的城市,即使短期内房价有所反弹,长期来看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2025年,究竟是该尽快买房还是继续观望?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市场环境做出理性判断。对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如条件允许,可以抓住当前政策窗口期和价格相对合理的时机入市;而对于投资者,则建议保持耐心,等待更明确的市场信号。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不会改变。无论最终做出何种选择,都应当回归住房的居住属性,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家庭需求和长期规划,理性决策。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买房不仅是一次重大的经济决策,更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安排。

如何看待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你是选择入市还是观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关乎亿万家庭的重要话题。



上一篇:上海公积金离职提取
下一篇:特朗普拟对进口铜加征50%关税,为何是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