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上午,A股上演了一场让所有股民瞠目结舌的戏码:平时被戏称为“大象”的农业银行,股价一口气冲上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3万亿元,直接把茅台、宁德时代这些曾经的“股王”甩在身后。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只“大象”不仅会跳舞,还跳出了14连阳的妖股走势——要知道,上一次银行股这么疯,还是七年前的事。
农业银行的爆发并非偶然。 从9月25日到10月22日,它的股价连续14个交易日收红,硬生生把市净率(PB)从0.8倍以下拉回了1.09倍。 这个数字看似平淡,但对国有大行来说,简直是破天荒——过去十年里,四大行几乎常年处于“破净”状态,股价低于净资产,像被打折处理的商品。 而农行这次率先突围,背后藏着四个狠招。
第一招,它押对了县域经济的宝。 当其他银行扎堆抢大城市客户时,农行默默在县城乡镇铺了五千多家网点。 这些地方看似不起眼,却成了存款的“低成本金矿”——当地人爱存钱、少理财,活期存款占比高达40%,让农行的利息支出比同行低了整整0.3个百分点。 第二招,风控严到“变态”。 它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27%,在全行业里最低,但拨备覆盖率却堆到295%,相当于给每1元坏账准备了3元的“保险金”。 这种保守打法过去被吐槽“太死板”,如今却成了股价暴涨的底气。
农行的狂飙带动了整个银行板块。 11月12日当天,中国银行涨1.4%,渝农商行涨2.7%,连常年“躺平”的工商银行都动了0.37%。 但戏剧性的是,大盘反而跌了——上证指数绿了0.24%,创业板更惨,跌穿1.5%。 这场景像极了一场“大象起舞,群猴乱窜”的荒诞剧:一边是巨无霸银行股集体狂欢,另一边是新能源、科技股跌得鼻青脸肿。
这场分化背后,是资金流向的残酷转向。 四季度以来,主力资金从高波动的赛道股撤出,疯狂涌向银行股。 数据显示,银行ETF近一个月吸金5.6亿元,农业银行单日净流入2.9亿元。 某券商分析师私下吐槽:“现在买银行股就像抢年终红包——股息率6.5%,比存银行划算多了! ”
但狂欢中也有刺耳的声音。 就在农行创下3万亿市值的同一天,深交所对连续12天11板的合富中国发出监管函,直指其股价“严重偏离基本面”。 这家医药商业公司靠着脑机接口概念疯涨,但前三季度净利润却下滑了15%。 股民们一边骂着“炒概念死得快”,一边偷偷追高,形成典型的“击鼓传花”游戏。
脑机接口板块确实热闹。 国家药监局刚批准了国内首部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标准,上海一家公司的植入式系统进入创新审查程序。 政策东风频吹: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计划到2027年突破关键技术,2030年培育出完整产业链。 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6亿美元飙升至2034年的124亿美元。 可现实是,国内真正靠脑机接口赚钱的公司,一只手数得过来。
农业银行的登顶,像一面镜子照出A股当下的分裂。 截至11月12日,A股13家万亿市值公司里,银行占了三席,保险、石油紧随其后。 这些“老古董”板块集体回归,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医药、新能源却跌跌不休。 某私募经理感叹:“今年赚钱的秘诀就一条——别折腾,老老实实抱紧银行股。 ”但更多散户在犹豫:追高怕套牢,不追又眼红。 3万亿的农行,成了市场上最矛盾的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