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超的酒劲儿还没过,铜梁龙的球迷心里头就开始犯嘀咕了。老帅张外龙这一来,大伙儿突然发现,这风向,好像要变了。
看着黄希扬在场上跑,那感觉挺复杂的。一方面,是,定海神针,这老将压得住阵脚,球队那帮小伙子们心里也踏实。可另一面呢?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担忧就冒出来了。咱们这支一路靠着青春朝气冲上来的队伍,难道这么快就要向经验主义低头了?张外龙扶正黄希扬,这信号太明显了,他信老将,信那种在场上不用喊就能明白下一步该干嘛的默契。
当初我们看铜梁龙,看的是什么?就是那股子不管不顾往上冲的劲头,一群毛头小子,把天给捅了个窟窿。这是球队的魂。现在,为了能在中超这个残酷的丛林里活下来,是不是要把这魂给先收一收,藏起来?这恐怕是每个球迷心里都在打的鼓。张外龙的算盘,大家其实也懂,升班马想站稳脚跟,光有冲劲是不行的,你得有硬骨头,得有能在关键时刻扛得住事儿的人。
所以,目光自然而然就飘向了韩国,飘向了K联赛。张外龙是韩国人,从老家联赛里淘换几个好用不贵的球员,简直是顺理成章。你看,俱乐部甚至都不用派球探满世界跑,老张一个电话过去,那边什么情况,球员什么特点,甚至合同什么时候到期,可能都一清二楚。这优势,不用白不用。
而且韩国球员什么样,咱们中超球迷见的还少吗?跑不死,真跑不死,满场飞奔,像个永动机。纪律性又好,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绝不给你耍大牌,玩儿失踪。这种球员,说白了,就是即战力,是耗材,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球队的下限。让他们来搭配我们本土这群有冲劲但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听上去,确实像一盘能赢的棋。至少,纸面上看,这组合的容错率高多了。
想想过去这些年,中超球队在外援身上吃的亏还少吗?多少顶着桑巴光环来的巴西天才,踢得是随心所欲,高兴了给你来个神仙球,不高兴了就在场上散步。球队的战术?对不起,那得看我心情。本土球员呢?到最后彻底成了陪太子读书的,球给外援,看他表演就完了。长此以往,球队哪里还有什么战术体系可言。
从这个角度看,隔壁日本韩国的那些体系球员,反而更适合当下的中国足球。他们不痴迷于单打独斗,更像是一块块功能明确的积木,能很好地嵌入到教练的战术框架里。这样一来,本土球员也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而不是沦为单纯给外援打下手的角色。球队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两个球星的个人秀场。
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要执行起来,就是一场对俱乐部初心的考验了。当初喊着要年轻化,要打出自己的风格,这话还算数吗?张外龙的到来,与其说是一个战术层面的调整,不如说是一次对俱乐部生存哲学的拷问。是选择一条看起来更稳妥,但可能会磨灭掉球队个性的生存之道,还是坚持那份理想主义,哪怕头破血流?
冲超成功的喜悦太短暂了,现实的巴掌总是来得又快又响。中超可不是中甲,这里每个对手都獠牙外露,稍有不慎就会被撕得粉碎。对于张外龙来说,他没有时间去慢慢培养新人,等待他们成长。他的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支能赢球、能保级的队伍。所以他选择了自己最熟悉、也最信赖的武器,这无可厚非。
只是苦了球迷,心里五味杂陈。既盼着球队能引入强援,在中超站稳脚跟,又怕这支自己看着长大的青年军,最后变成了一支穿着铜梁龙队服的韩国二队。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家的孩子,养大了,却发现眉眼之间越来越像隔壁老王。
所以,这事儿最后会怎么走呢?没人能说得准。或许,张外龙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韩国外援的强悍作风和本土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完美融合,擦出绚烂的火花。也或许,这就是一次无奈的妥协,理想在现实面前的一次低头。明年,当龙体育场里再次喊声震天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为一支血性十足的青年近卫军欢呼,还是一支为了生存而改头换面的雇佣军?这个问题,可能只有时间能给个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