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号,第35届中国新闻奖名单公布,《人民铁道》又上榜了。通讯作品《领跑!向着伟大复兴》拿了个三等奖,这已是他们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年拿到这个国内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对一份行业报纸而言,这事不简单。
连续五年获奖,早已不能用“运气好”或“单篇作品质量高”来简单解释。背后必然有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内容生产和选题策划逻辑。尤其是在数百家媒体机构角逐的平台上,一个垂直领域的媒体能持续获得认可,说明它找到了某种将行业叙事融入主流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这套打法,值得业内琢磨。
今年的获奖作品《领跑!向着伟大复兴》,选题节点抓得很准,一边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另一边是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文章把这两件事捏合在一起,用铁路这个具体行业的成就,去回应“何以中国”的宏大时代命题。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手法,把一个纯粹的行业新闻,拔高到了国家发展的维度,格局一下就打开了。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公开信息,本届评选共产生三百余件获奖作品,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靠的正是这种叙事上的“升维”。
任何行业媒体都面临一个核心困境:如何“出圈”。报道写得再深,如果只在业内人士的小圈子里流传,影响力终究有限。《人民铁道》的实践,似乎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他们没有沉溺于铁路建设的技术细节或内部管理的琐碎,而是始终将铁路事业摆在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中去审视和呈现。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聪明的“借势”,将行业话语主动对齐国家话语,从而让原本可能无人问津的行业动态,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度和公共价值。
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行业叙事与宏大叙事的结合,是一把双刃剑。操作得当,可以相互成就;分寸拿捏不准,行业报道容易沦为空洞口号的注脚,失去其专业性和独特性。从《人民铁道》连续五年的获奖记录来看,他们显然在这条窄路上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这不仅考验采编团队的业务能力,更考验其对政策风向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一个品牌的建立,非一日之功。“人民铁道”这块招牌,通过一次次的获奖,无疑擦得更亮了。但这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一种成功的模式被反复验证后,路径依赖和创作惰性也可能随之而来。未来,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继续创新叙事方式,避免自我重复,将是他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毕竟,新闻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