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你可能不信,1999年,新德里的空军大佬们,估计一整年都在做同一个噩梦。噩梦的场景不是自家边境,而是在八竿子打不着的非洲。一份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情报,就像一记无声的耳光,把印度空军过去三十年飘在云端的自信,给结结实实地扇回了地面。
这事儿还得从两个非洲兄弟国家说起。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本来是一家人,分家后因为一块鸟不拉屎的边境地,打得热火朝天。地面上坦克对轰,战壕里人头攒动,打着打着,双方都觉得,这没制空权,仗打得跟泥潭里摸爬滚打似的,太憋屈。于是,两国勒紧裤腰带,开始满世界找“外援”。
埃塞俄比亚找了俄罗斯,搞来了压箱底的好货——苏-27,一款被北约敬畏地称为“侧卫”的重型战斗机。那玩意儿,身板壮,翅膀大,跟个空中猛禽似的。油箱大得离谱,作战半径一千五百公里,兜里揣着六枚R-27中距导弹,雷达一开,一百多公里外的苍蝇都看得清清楚楚。另一边的厄立特里亚也不傻,找了乌克兰,淘来一批米格-29,北约代号“支点”。米格-29是个小个子猛男,爆发力强,爬升快,近身缠斗是把好手。
这下好了,苏霍伊设计局和米高扬设计局的王牌产品,在非洲大草原上空来了场真刀真枪的“华山论剑”。关键是,开飞机的还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来的退役老鸟,这哪是代理人战争,这简直是原厂技术摸底考啊。
开打没多久,问题就暴露了。1999年2月25号,四架米格-29摸到前线,准备给地面部队洗地,结果一抬头,两架苏-27正优哉游哉地挂在那儿。米格-29上去就射了导弹,结果人家苏-27一个大角度机动,屁股后面洒出一串干扰弹,跟放烟花似的,轻松躲开。然后,苏-27不慌不忙地还了两枚。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米格-29的中距弹打光了,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去玩近身格斗。
这正中苏-27下怀。论近战,米格-29是不错,可苏-27凭借着R-73近距格斗弹的变态性能,加上更持久的滞空时间,直接把一架米格-29揍了下来。剩下的哥们儿一看,妈呀,对面这哥们儿血条太厚,赶紧溜了。
这一幕,让远在亚洲的印度空军看得是冷汗直流。为啥?因为当时他们的绝对主力,就是这款米格-29。而就在不久前,他们得知北边的邻居,中国,不仅买了三批苏-27,还把整条生产线都搬回了沈阳,搞出了自己的歼-11。以前,印度人总觉得自己的米格-29和幻影2000,对付中国的歼-7、歼-8绰绰有余,那是一种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优越感。那时候,印度的米格-25侦察机,仗着两万多米的高度和近三马赫的速度,在中国西部上空简直是来去自由,中国的歼-6、歼-7根本够不着,只能在下面干瞪眼。将近三十年的空中优势,就这么来的。
非洲的战报彻底戳破了这个泡沫。印度空军的评估报告写得估计都带上了哭腔:米格-29的雷达看得没苏-27远,腿短,飞不了多久油表就告警,带的导弹还少得可怜。超视距空战被人“放风筝”,进入近距离格斗又拼不过续航。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旦开战,印度空军引以为傲的“支点”,在中国的“侧卫”面前,可能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这种感觉,就像你练了一辈子咏春,结果发现对手掏出了一把AK47。
更要命的是,中国不仅有苏-27,还能自己造歼-11。这意味着重型战斗机的数量会像下饺子一样增长。恐慌情绪瞬间蔓延开来。印度立马启动应急预案,砸下重金,紧急向俄罗斯订购了苏-30MKI。这款在苏-27基础上深度魔改的战机,确实性能强悍,号称“空中多面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万国牌航电整合起来各种水土不服,维护保养复杂得让地勤人员想撞墙,妥善率一直是个谜。
而中国这边呢?歼-11吃透技术后,一路升级,歼-11B换上了国产“心脏”和雷达,彻底摆脱了依赖。紧接着,能打能炸的歼-16“炸弹卡车”横空出世,再后来,就是直接掀桌子的歼-20隐身战斗机。等印度还在为苏-30的发动机问题焦头烂额,为法国阵风战机的数量太少而发愁时,中国的五代机已经开始在边境高原进行实战化部署了。
谁能想到呢?一场发生在非洲的局部空战,几架苏-27和米格-29的较量,竟成了改变亚洲天空力量天平的那个支点。它让印度空军从长达三十年的梦中惊醒,也像一剂催化剂,让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进程按下了快进键。非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几声划破长空的呼啸,至今仍在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