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导弹以25马赫的速度从你头顶飞过,你猜会发生什么?” 这听着像是科幻电影的开场,但如果这枚导弹是东风-41,那答案可能有点反直觉:大概率什么都不会发生,大家该干嘛干嘛。
不是不想拦,是真没几个国家有这本事。
洲际导弹这东西,玩的就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飞行”。它会一头扎出100公里高空的卡门线,进入近乎真空的外太空,然后像个太空漂流瓶一样,优雅地滑翔几千上万公里,最后再入大气层。想在100公里以上的高度搞拦截,基本等于用竹竿捅月亮,全球能做到这点的国家,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中国、美国、俄罗斯,再加上个技术合作的以色列。
美国的“标准-3”,俄罗斯的S-500,以色列的“箭-3”,还有我们自己的“红旗”系列,这些才是这个顶级俱乐部的入场券。其他国家,面对这种从天而降的打击,防空系统基本上就是个摆设。
就算你有入场券,这个游戏也有它自己的规矩。
大国之间,尤其是核大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大家试射导弹,都是朝着自家后院或者太平洋这种无人区打靶,从来不会真的让一枚没开奖的“刮刮乐”飞到别人家屋顶上空。1980年我们第一次试射东风-5,落点在南太平洋;几十年后的今天,测试的落点依旧是公海。美国人也一样,他们的“民兵”导弹,也是朝着大洋深处飞。
这是一种战略互信,也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底线:我的枪口不对着你,你的也别瞄准我。
更有意思的是,中俄之间在2009年就搞了个“弹道导弹发射通报机制”。简单说,我要扔个“二踢脚”(哪怕是试验),会提前跟你打个招呼,告诉你弹道和落点,免得你那边警报响翻天,以为我们要“开席”了。这种机制下,俄罗斯的雷达就算捕捉到了信号,也只会平静地记录数据,然后该喝茶喝茶。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洲际导弹试射,都不是卯足了劲飞一万多公里。
这就好比测试一个拳击手的拳有多重,没必要每次都找个沙袋打穿,让他对着测力器全力一击,数据就出来了。洲"际导弹的测试也类似,它们经常采用高弹道模式,就是往天上打,飞得特别高,但落点可能只有几千公里。通过计算它的飞行高度和实际射程,就能推算出它的极限射程能到哪。
这么一来,导弹根本就不会飞越别国领空,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拦截的问题了。
说到底,东风-41这种级别的武器,真正让人不敢轻举妄动的,并不是它25马赫的速度,也不是它上万公里的射程。真正的威慑,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那种力量,那种一旦启动,就没有赢家的力量。
所以,当它呼啸而过时,世界选择安静。因为所有人都明白,那个拦截按钮一旦按下,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