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年狂赚300亿!美欧求购5万吨“重器”,我们却只租不卖!
“想租这台设备?先交百万欧元定金,再排队半年!”曾有一段时间,在全球重载运输领域,德国企业凭借独家掌握的SPMT模块运输车技术,牢牢掌控着各国的工程进度。我国在开展大型桥梁、海洋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时,不得不忍受对方开出的天价租金以及严苛的技术封锁。对方甚至狂妄宣称:“这种能够承载万吨重物的设备,中国永远都造不出来!”
然而,谁能料到,我国科研团队仅用了十余年时间便实现逆袭,成功打造出载重达5万吨的超级重器。目前,这款设备全球仅有5辆,且全部由我国制造并掌握相关技术。面对海外的求购请求,我国坚持只租不卖的原则,每年净收益可达300亿。
01.德国垄断万吨载重器,漫天要价数百万
在石油化工、桥梁建设、航天工程等诸多领域,重型设备的运输可谓是一道“移动的难题”。诸如3000吨的反应器、3500吨的海洋平台模块等“钢铁巨人”,既无法进行拆分,又对运输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而SPMT(自行式模块化运输车)堪称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装备。它宛如“陆上移动航母”,借助模块化拼接以及精准的液压调控,能够助力万吨级重物实现稳妥运输。
自1983年德国Scheuerle公司推出首台SPMT之后,该公司便凭借液压同步控制、轮组转向系统等核心技术垄断了市场。这就导致我国在21世纪初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时,虽然急需该设备,却处处受到限制。
德国方面不仅漫天要价,万吨级SPMT月租金高达百万欧元,使得我国单次桥梁运输费用便占据了工程总成本的15%;还实施了严苛的技术封锁,租赁时需要签订多份保密协议,设备也由德方专人操作,我国技术人员甚至连近距离观察都不被允许。
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在租赁周期安排上,欧美订单享有优先处理权,我国的项目常常需要排队等待半年以上。港珠澳大桥建设初期就曾因设备短缺而延误过工期。这种被“卡脖子”的困境,与我国早年在压缩机、盾构机领域所遭遇的情况如出一辙。
02.十年磨一剑,SPMT技术将由中国主导
“别人的技术靠不住,我们必须自己造!”2007年,国家联合万山特种车辆等企业精心组建了攻关团队。在攻克液压同步问题时,工程师们历经上千次试验,成功研发出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系统,将多模块同步误差精准控制在0.1毫米以内;面对轮组转向这一难题,团队采用分布式独立驱动技术,实现了上千个轮胎同步转向,确保设备在复杂路况下也能平稳运输。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首代国产SPMT成功问世,其5200吨的载重能力一举打破了德国的技术垄断;2022年,第三代5万吨级SPMT惊艳登场,它拥有1152个可进行模块拼接的轮胎,承载力超过德国同类产品的3倍。此外,该设备配备了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反馈设备状态与路况信息,确保运输过程实现零事故。在青岛港工程中,它精准运送3562吨FPSO模块,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创造了全球重载精度的新纪录。
从曾经被德国“卡脖子”,到如今掌握全球先进技术,国产SPMT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中国制造业突出重围的一个生动缩影。这种在逆境中实现突破的特质,在压缩机、盾构机等领域打破海外垄断的过程中已多次展现。事实充分证明,越是被国外垄断的领域,中国越能够凭借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突围,打造出世界领先的重型装备。
03.只租不卖,中国标准定义全球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载重5万吨级的SPMT仅有5辆,而这5辆均由中国万山特种车辆公司制造。面对各国提出的采购请求,我国明确表示“核心设备只租不卖,技术绝不转让”。
这5辆超级重器已然成为全球工程领域备受瞩目的“香饽饽”。诸如挪威油田石油平台运输、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重型设备安装、巴西水电站发电机组迁移等国际重大项目,均依赖我国的SPMT来完成相关作业。每台设备年均租赁收入可达60亿元,5台设备每年能为我国带来超300亿元的外汇收入。
目前,第四代智能SPMT的研发工作已提上日程,其目标是实现6万吨级载重以及全自动无人运输。这一研发进程正推动着我国逐步成为全球新的技术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