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伞兵集团军作为中国战略突击和预备力量,具备强大的运输和突击作战能力,因此配备了大量机动和火力模块化车辆,以增强伞兵集团军“落地即获胜”的实力。
不过,中国伞兵集团军正朝着全域投送、立体突防、体系作战的现代化战略合成突击力量方向转变,这是一场从作战思想到能力界限的全面革新。
尽管中国伞兵在空降后,机动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第二次机动仍受限制,重型武器和火力支援的层级也有限。而直-20T充当“空中卡车”,赋予伞兵部队更强的机动性。一旦落地,伞兵可以迅速由直升机进行接应,完成第二次机动、转场,或者与重型装备会合,实现在战场上的“持续移动”。
目前呢,由于我军运输机的数量和性能还有限,伞兵集团军空投出去的车辆、火炮啥的,数量不多,分布又很散,集结速度也挺慢,遇到装甲目标就相当脆弱。而直-20T能空吊或装载山猫全地形车、车载迫击炮、反坦克导弹以及侦察无人机这些装备。这就让伞兵部队在敌后能够快速取得机动能力和打击火力,从“轻装甲步兵”成长为“高度灵活的小型合成营”。
虽然我军的通信系统大有提升,可是,深入敌后作战的伞兵单位的通信和情报获取能力还有限,容易和主力部队脱节。而直-20T能作为空中通信中继和信息枢纽,把分散的伞兵小组、无人机、后方指挥点,甚至其他兵种的火力单位全部串联在一起,变成一个无线连接的整体。这样一来,每个小组都能成为体系作战网络中的一个“触角”,确保信息流通和协同作战更顺畅。
对中国伞兵集团军来说,得搞好混合立体突击那是关键,“伞降开路,机降扩展”。头一波精锐部队靠伞降悄悄抢占并清理着陆场,比如机场、交通枢纽啥的;接着,主力部队和重装备乘坐直-20T飞机直接飞到目标场地进行机降,迅速集结兵力,展开行动。这种“先伞降,后机降”的组合,可谓快准狠,作用杠杠的。
直-20T集群不会像直线那样推进,而是凭借它的航程和速度,绕开敌人布防严密的阵地和障碍区,直接打击那些关键的纵深目标,比如指挥中心、后勤枢纽和防空阵地之类的“高价值目标”。这招能打乱对方的作战节奏,效果挺快的。
我军正在完善的分布式作战和侦察打击闭环体系里,几个直-20T小分队各自搭配一支伞兵特战小组,在广大战区同时或逐步进行空降。这些小兵利用携带的无人机来侦察,一旦发现目标,就借助直-20T的中继功能,直接呼叫远程火箭炮、战机或者导弹来实现精准打击,自己则保持隐蔽状态。
伞兵集团军作战,后勤保障得一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得力:一旦在敌后建立了临时前进基地,直-20T就能派上用场,充当“空中巴士”,在战线后方不断进行人员补充、弹药补给,还能把伤员及时送走。这一操作,大大延长了空降部队在敌后自主作战的时间。
直-20T装备我军伞兵集团军之后,在多个战线开辟出了新的突破方式,不论是战略角度还是战术运用,都带来不少新变化。
台海方向:在主力登陆之前,空降兵搭乘直-20T,利用其速度快、隐蔽性强优势,在大规模两栖登陆前就瘫痪敌防御核心。例如,在武装直升机掩护下,低空突防穿越海峡,直接机降夺取滩头后方的高地、港口、机场或指挥中心,里应外合,瓦解防御体系;
高原方向(中印边境):在广袤、地势复杂的高寒、高原边境,直-20T凭借其优异的高原性能,能够无视复杂地形,在数小时内将成建制的战斗班组投送至关键山口、制高点或争议区域,实现对边境冲突的快速反应与有效控制,形成局部兵力优势,战略威慑力极强。
南海方向:对远离大陆的岛礁,空降兵可搭乘直-20T从本土或大型舰船、岛屿基地群起飞,实施 “超视距垂直登陆” ,直接占领机场、雷达站等设施,相比传统的两栖舰船,速度更快,受岸防火力威胁小,作战发起更具突然性;
我国的伞兵集团军正逐步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降部队,展现出庞大的体系化整合优势。虽然美军的101空中突击师实力不俗,但它的体系主要是围绕特定装备,比如黑鹰直升机、阿帕奇武直,以及相应的作战思路来打造的。而中国空降兵与直-20T的结合,实际上是在解放军全新“体系作战”理念指导下的顶层谋划,从一开始就强调与火箭军、无人机蜂群、网络信息系统等深度融合,起点更高了。
直-20T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空降兵实现“战略投送(大型运输机)”与“战术突击(直升机)”的完美对接,真正达到了无缝连接。部队经过运-20或运-9等战略飞机快速机动到战区邻近地区后,能立即换乘直-20T展开战术行动,这种灵活机动性,远远超出单靠伞降或传统直升机部队的能力。
相比黑鹰、米-171,直-20T作为21世纪定型的产品,其航电系统、抗坠毁能力、全权限数字飞控(电传操纵)以及防护性能,要比早期型号的黑鹰直升机有更先进的技术优势。这些特点让它更能应对现代战场上复杂的电磁环境和生存压力。
因此,直-20T装备中国伞兵集团军,为我军伞兵带来了依托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立体机动的新型作战能力。这个变化让中国空降兵在未来高强度的冲突中,能够发挥更为重要、更具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