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组建西路军西征,是为了完成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西路军西征并非偶然,而是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被合并成西路军,总人数为2.1万人。他们奉命向西行军,却在河西走廊遭遇了马家军的疯狂屠杀和进攻。
西路军的战士们孤军奋战了四个多月,消灭了马家军两万五千多人,但自己也损失惨重,只剩下几千人。红5军军长董振堂英勇牺牲,西路军的西征战役最终宣告失败。
于是,在红军三大主力汇聚之后,为何还要向西北那个缺乏群众根基的地方派遣西路军作战呢?这其中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当年西路军执行西征战略,是因为想学习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争取苏联等国家的军事援助,打通西北的对外军贸通道。
在北伐战争的时候,北伐军确实得到了苏联的大量军事帮助,包括大约两万支日式和俄式的步枪,近两千万发子弹,还有四十多挺马克沁重机枪,二十多门俄式75毫米山炮,以及十二门反坦克炮,炮弹总共一千多发。
不过,这点军事援助对苏联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据不完全统计,沙俄在一战时期还生产了5000多万发炮弹和近30000万挺机枪。苏联援助北伐军的军事武器,一小时的产能都赶不上。
那时候,不只是北伐军,很多其他的军阀部队也从苏联获得了武器,或者是直接接受了援助,装备了一些苏联和日本的武器。
对于当时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红军来说,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早在南昌起义之后,我们党军队就开始积极寻找外部通道,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特别是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因此,在红军那个时期,我们军队计划向南进军占领广州,以此作为海上通道,然后再向北西行,目的是获得苏联提供的各种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支持,这全部都是党中央和共产国际早已定下的策略。
那时,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相聚,总人数达到六万。然而,陕北这个地方本来人少地薄,条件艰苦,根本无法供养这么多人的红军队伍。
因此,中央决定派红四方面军前往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这样有助于红军的壮大。
同时,在甘肃兰州附近建立根据地,可以与陕北的红军第一和第二方面军形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持,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将所有红军主力集中在陕北,以便应对各种可能的变化。
当时,国民党军机不断轰炸,导致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和第31军没能顺利渡过河。渡河的2.1万多名红四军战士,在徐向前等人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西征部队(刚开始并没有“西路军”这个称呼)。他们按照中央的安排,完成了接收苏联援助的重要任务。
然而,苏联单方面把交货地点改到了新疆,这样一来,西路军要想拿到物资,就必须经过河西走廊前往新疆。
然而,当西路军的数万士兵在河西走廊行动时,他们遭遇了以马步芳和马步青为首马家军的残酷攻击。最终,仅有几百人突破了敌人的包围,逃到了新疆,才得以幸存下来。
关于红四方面军向西行进的事情,社会上流传着不少猜测和传言,有些人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之间有矛盾,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准确。
在当时,宁夏的军事进攻任务不是由红四方面军单独执行的,而是红一和红二方面军共同参与。
根据1936年10月发布的《十月作战纲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宁夏战役计划,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需要向北发展,消灭马鸿逵的势力,占领宁夏。
红军为什么会选择宁夏作为他们的基地呢?主要是为了避开国民党的追兵,并且能够利用宁夏的位置向西北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与苏联取得联系,获得支援。
当时,共产国际指示红军部队通过宁夏为他们提供物资补给。攻打宁夏从陕北出发,必须要渡过黄河。
然而,当红军部队试图过河时遇到了麻烦。由于国民党军的飞机不断轰炸,再加上国民党军队在地面的追击,结果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和第31军未能成功过河。
经过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渡河的两万一千多名红四军战士,在徐向前等人的领导下,开始准备向西进发的事项。这时才有了西路军的叫法(最初并没有这个名字),他们的任务是接收来自苏联的援助物资。
那时候,幸亏徐向前元帅果断决定向西前进,否则红四方面军可能会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毕竟,黄河东岸已经被敌人控制,想要再向东渡过黄河是十分困难的。
然后,西征大军继续向西北进军,以便获取苏联的军事物资,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西路军的战略储备问题。有了苏联的援助新式武器,我们就可以集中力量消灭马家军,从而能够为在河东的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余部提供支援。
如果西路军西征成功,中央就可以直接打通甘肃和新疆这条战略通道。这样不仅可以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获取大量军事援助,也是西路军西征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