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醒下,我会把仓位逐渐降到7成。这不是对A股的看空,而是对仓位的控制。
因为我仓位的分母是所有资产减去几套刚需房产,约等于全部身家。
所以必要时一定要控制仓位,来保证后续资金投入和家庭开支。如果你只是拿闲钱投资,那放着就好,根本不用减仓。
至于股市的风险,上涨就是风险,下跌就是机会,就这么简单。
此话怎讲?咱们可以从一家上市公司的传奇故事说起。
前些年疫情时,它靠研发疫苗赚翻了。
公司疫苗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授权,卖了100多个国家。
2021年一年就赚了84亿美元。而前一年利润还仅有1个亿。
这家公司就是科兴生物。那么,公司的股价如何呢?
2019年至今,6年时间分币没涨。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股东间有矛盾,2019年2月停牌至今。
就在最近,公告要分红了。
公司2019年停牌时股价6.5美元,现在每股要分94~124美元(其中55美元会在7月支付)。
股息率高达恐怖的1450%!
这是啥概念呢。比如你2019年买入了100万美元公司股票。事后证明,你看得很准,公司也因为疫苗赚了大钱。但因为停牌,你没有靠股价的波动赚到一分钱。
但没关系,你依然靠公司自身经营赚到了你所应得的。公司如今直接给你分红1450万美元,折人民币超过一个亿。
从百万到亿万身家,只用了6年时间,疯不疯狂?
以上是主宇宙的情况。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公司2019年没有停牌,会发生什么?
可以想象,公司股价会爆炸式上涨。
也许会涨30倍甚至更多。当然,等疫情过去,随着医疗赛道崩塌,公司股价会跌掉50%。
最终,股价涨个十几倍没什么问题,毕竟公司终归是在疫情期间狠狠赚了一波。但
期间投资者能赚到钱吗?
大概率不能。
别说30倍了,公司股价涨个2~3倍,很多人都T走了。然后就再也买不回来了。
还有些投资者会疯狂追涨,包括下跌初期就抄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高位永久性站岗,永久性套牢。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早就发生了。比如英科医疗就是靠疫情期间做手套狠狠赚了一笔,利润翻了60倍。该公司股价如下图蓝线。黄线是公司散户数量。
你会发现,80%的散户都是在公司股价涨10倍后买入的,或者涨30倍后刚开始下跌就买入的。
结果就是,虽然公司疫情期间赚到钱了,虽然公司股价从2019年至今依然涨了4~5倍,但投资者尽数套牢,无人生还。
再比如茅台。
茅台2019年2月股价500,2021年最高2400,现在1400。6年来涨了近3倍,但很多朋友感觉很糟糕,感觉白酒药丸。那是因为大多数人是在2020-2021年大涨后买入的白酒,亏得太惨了。
假如反过来,茅台2019年2月就停牌了,没有股价波动。投资者也出不去,被动成为长期股东。
2019年2月茅台市值9000亿。迄今为止,茅台已分红2785亿。相当于你当初买入100万,如今已收回31万现金。而以买入价格计,最新综合股息率(包括回购)高达7.8%。即每年再给你回馈近8万现金。
对比一下,如果当初买的是存款,这些年只能收到20万的利息。而接下来每年也只能获取1~2万的利息。
这么看,你还会觉得白酒这个行业药丸嘛。并不会,你会认为公司有利润、有回报。也许白酒行业在种种原因下,经营有所波动,但对你来说,股息率依然接近8%。就算因为利润下降少发点,比如6%,每年也能发个6万,也远远强于债券、存款。
所以这事就很有意思了。
一家公司,有业务,会经营,能赚钱。
停牌了,投资者无法交易,强制变成长期股东,反而能赚到不菲的收益,感觉不错;如果没停牌,股价剧烈波动,一个牛熊周期后,虽然最终还是涨的,但投资者因为浮躁交易,反而是亏钱的。
最后就总结两点:
第一,老韭菜都知道的点——牛市才是亏钱最快的时候。
第二,很多人对港A股的痛苦回忆和未来担忧,源头往往不在公司经营本身,而更多源于股价的起落,源于投资者高位站岗的切肤之痛。
若你转换视角,在心态上真正成为长期股东(或因停牌被动成为长期股东),将「买股票」视为「买公司」。
那么格局便豁然开朗:你会发现,公司的长期回报总体是确定的,其创造的收益远胜于存款债券。 经营中的波动再寻常不过,但这不过是伟大航道上的寻常风浪,无损长期复利之舟的稳健前行。
只可惜,多数人仍执念于「炒股」二字。 在他们眼中,股市无异于精心编织的「局」,动不动就A股公司「只融资不回报」,从国家队到游资,仿佛都觊觎着他们口袋里那三瓜两枣。
结果呢?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市场波动,在贪婪与恐惧的驱使下追涨杀跌,最终陷入「高买低卖」的恶性循环,伤痕累累。
报下格指2.08,投资机会降到A-。原创不易,干货更难,还望大家多点赞、在看和分享支持。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