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中国U19男篮比赛,仿佛进入了一场“谁是卧底”的真人秀?明明是篮球世界杯小组赛,结果被德国打得灰头土脸,一下输了24分,气氛就像熬夜看球的小伙伴,迷迷糊糊还以为看串场表演。别说,这场球真够绷不住的,再碰像德国那样欧气爆棚的对手,我们男篮小伙子真是被蹂躏得没脾气。咱中国球迷嘛,只能在半夜里摊手苦笑一句:唉,又输了。
打德国,一上来中国队就跟梦游似的,进攻耍不开,防守自个跟不上,连基本站位都迷糊了点。
你敢信,第一节才刚开完我们就被拉下了16分,比分蹭蹭往下掉,那叫一个扎心。
本来第二节咱还以为能绝地反击一波,“哎哟,咱这BGM来了,准备反杀!”
可惜,刚熬到剧情高潮,换人操作一波带走,全队又坐回原地,改唱“凉凉”。
踩着一节节的失分下坡路,半场哗啦啦就落后德国15分,感觉都不用等直播弹幕爆炸了,自己心里先点了个“爆”字。
但下半场才真叫“德国机器”上线,强度全开,刷分刷得飞快,三分钟搞个小高潮,咱们这分差像做过山车,一下子快要破30。
比赛最后几分钟中国队终于挣扎出一拨得分小高潮,略微给比分涂点粉底,但尴尬的是,还是干不过人家,收尾输给德国24分。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德国小伙子又壮又灵,可更多时候,咱们自家教练的“神秘操作”才是那根扎进赛场的尖刺。
赛后,网络舆论场跟撒了汽油似的,炸。
名嘴丁佳宁、账号“海jun的蓝”,吐槽全给主教练曲绍斌安排上了:“谁状态刚起来,谁马上去休息,这怕是怕人打出状态、吓着了教练吧?”
其实一场球换人多点大家能理解,体能嘛,轮换嘛,可问题是咱这教练换人不看状态纯时间表:“你到点了,赶紧,下来!”
网友表示疑惑:人家刚三分点进一个、刚连拿两罚,哪怕领着势头大干一场,下一秒照样被换走。
整个阵容轮番上,场场排排坐分蛋糕。
甭管主力、替补,个个出场时间都就差分秒不差,气势上那叫一个“平均主义”,观众看着却直呼内行——这是在排队吃火锅还是在参加比赛?
更绝的是上一场失误一堆,表现低迷的杨溢,这回居然依然被重用。
你说教练信任年轻人没错,但球场可不是拍电视剧——“给你一个机会”和“你配得上机会”,那可不是一回事儿。
球迷苦口婆心在弹幕区刷屏:“杨溢真的可以歇歇了,换个人试试吧~”
你要说教练是想演练阵容也不是不行,问题是主力和替补没有层次感,大家在场上像开散伙饭,谁火就抢谁的勺,能整出啥名堂?
说到这,就要问个终极问题了:曲绍斌到底在思考些什么?
是怕主力累坏了小伙子,还是觉得所有人都要成熟历练?
甚至有人调侃,是不是怕球队打出手感赢德国?怕咱赢多了丢了低调人设?
排山倒海的网上意见,俨然成了赛后第二场热闹,好几个评论区都快变成吐槽大会现场。
其实呢,大家也明白U19是锻炼新人的好时候,可一场大赛场上,这种“教科书式平均分配”操作,明显不合理。
换人本该是为了抢回节奏,找回状态,可曲指导仿佛是守时间卡的小老师,上课下课一个都落不掉。
咋说呢,这要搁游戏里打副本,还能有点战术分配,现实这操作,真让人捉急。
再捋捋这一出场时间表:12名球员里,有11个上场时间都能飘到两位数,最少那位也混到9分多钟。
这咋一看平均分布挺“社会主义”,可篮球真不是“雨露均沾”的活儿。
用人再公平,球场可讲究“当打之年当打人”,状态火热时按头下场,这失去的不只是场上的节奏,更是全队的自信。
输球的锅不是单单球员一个人的事儿,指挥棒要是不靠谱,再好的王牌也成不了王牌。
这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大致翻版,教练指挥的条理性和临场决断能力,对球队的士气和士兵的决心影响太大了。
再说德国队吧,那可真不是吃素的。
欧洲冠军、身体素质、技术储备,哪一样不拉满?
但你看得出来,他们分明就是冲着大胜来的,压根不顾及面子那点小情绪,上来就是真刀真枪。
但撞上对方这种火力猛、执行力高的老外,全队上下按部就班地轮换出场,谁也不能长时间站上主角位置,直接就被对方节奏牵着鼻子走。
到最后,中国队主力像充电宝刚充一半,就被拔掉插头,剩下的一群人再怎么努力,也填不上巨大的分差坑。
还真不是网友们事后诸葛,很多行内人都认同,“不分主次”的平均换人法,直接就失去了和强队对抗的基本盘。
年轻队员当然要锻炼,但世界大赛场上,不分强弱轮着上,这效果和保送实习没什么区别。
你说让球员“体验生活”,不是不可以,但也得有个先来后到,对吧?
况且,状态满格的主力球员疯狂上分,为什么不抓住机会愣是多用一会儿?
这不是和自己赌气吗?
咱有个很现实的问题,这批U19小子是为啥来的?是为了集体旅游刷经验?还是为了在全球青年面前实打实争口气?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看球,都懂得累是累、打硬仗是打硬仗,但比累更可怕的,就是眼看有机会,却自己把机会踢飞了。
赛后其实主要媒体和专家痛斥主帅一点都不过分,这不是个人恩怨,这关系到队伍后面士气和成长,“大锅饭思想”可真该改一改了。
别说,现在年轻人都知道什么叫“内卷”,可到了赛场轮换真不该卷成这样——你卷体力卷阵容,可以,别卷丢了赢球的那股狠劲!
普通球迷怨气自然大,谁希望自己的队伍一直输?
更怕的,是看不见希望。
赢不了,至少要看见教练和队员有那股子要争的劲儿,看不到这样的激情,连骂都骂得没劲。
别让习惯了“差不多”的思维毁了年轻球员的上进心,也别让平均主义拖慢变强的步伐。
主教练的指挥杠杆,正是青春篮球场上最敏感的开关。
不得不说,篮球不是一个人的舞台,也不是人人都能随便抢麦的pk联盟,主次、状态、策略,一个缺了都要出大乱子。
相信大部分队员没什么可强行黑的,备战世界大赛已经够压力了,关键问题还是在场边指挥思路上漂得太远。
如果咱们主帅还不反思,难保第三场不再来个“花式轮换”让球迷再破防一回。
这就是现场惨案不仅让人难过、还让人怀疑——到底还要摔多少次跤,才能明白用人需要果断?
想想看,假如经过这场输球咱能彻底反省,敢于用上手感火爆、冲劲十足的最佳球员,让主力实打实撑起阵地,是不是能多争几分气?
既然世界大赛是锻炼人的大熔炉,何不真刀真枪让最能打的兄弟多顶住压力试试?
开练可以,别一刀切一锅端,主力和替补得给出差距,也让大家真切体会到什么叫主力价值。
都说年轻队员要见世面,但更要在刺激和对抗中学会责任感,有主有次才配叫球队。
要说赢球和成长哪个更重要?说实在的,高水平赛事上,两者其实是绑在一起的。
赢得了比赛,心气就上来了,后面拼劲才带动起来;赢不下来也没关系,至少得证明努力过、用对人。
球员再苦再累,怕的也不是输,而是被教练的无厘头操作一闷棍。
愿这次24分惨败,不是新的低谷,而是醒悟和转变的起点。
球场不要怕谁累着,而要怕谁没拼过。
说到最后,大家怎么看待曲绍斌的临场轮换?你认为世界大赛该优先锻炼新人,还是先拼主力拼成绩呢?留言见~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