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的中国访问日程,当前受到不少关注。这次行程定在8月31日到9月1日,莫迪将出席天津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是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他首次踏足中国土地,外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印关系终于开始缓和。然而,这份“破冰”的喜悦并没有完全盖过一个引人深思的安排:莫迪选择在9月1日峰会结束当天就离开中国,这刚好避开了仅仅两天后,也就是9月3日,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这场阅兵旨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都已确认出席。从天津到北京,高铁不过半小时车程,莫迪这种刻意的“擦肩而过”,显然不是偶然。这背后,隐藏着印度在大国关系中,一份复杂的盘算。
破冰之行,匆匆离去
莫迪此行,在向中方释放善意方面,确实有所行动。例如,近期印度已经开始为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并表达了欢迎中国企业赴印投资的意愿。这显示了印度希望缓解两国边境纠纷给贸易和外交带来的五年紧张。但另一面,俄罗斯方面此前数月一直向印度提议,共同构建一个“中俄印大三角”,认为三国人口合计30亿,经济总量不亚于美国,暗示印度不应被美国牵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在普京等国际要人出席的中国盛大阅兵前,选择匆匆离境,就显得意味深长。这并非单纯的日程问题,而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某种平衡的体现。
历史心结,难以言明
莫迪不参加北京阅兵的决定,首要因素牵扯到印度国内对历史的解读。中国此次阅兵是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强调反法西斯的正义。但二战期间,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之一的钱德拉·鲍斯,曾与日本方面合作组建“印度国民军”,目的是对抗英国殖民者。在印度,鲍斯被教科书和民族主义叙事奉为民族英雄。如果莫迪站到天安门城楼上,直面中国展示的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和武器,这将直接触及印度自身历史上的“亲日”背景,与其国内的民族叙事产生冲突。这使得莫迪难以向印度民众解释,也避免了这种历史尴尬。
选票压力,国内难交待
更现实的考量,来自印度国内的政治压力。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中印关系持续紧张,莫迪很大程度上正是凭借其“强硬反华”的政治人设,才得以稳固总理宝座。印度国内民粹主义高涨,反对党也随时准备抓住莫迪的任何“软肋”进行攻击。一旦莫迪现身中国阅兵,特别是中国届时会展示东风导弹、歼-20战机等顶尖武器时,与印度军队现有的“万国造”装备——如俄制苏-30、法制阵风、美制阿帕奇,其质量参差不齐且常出故障——形成鲜明对比,必将让印度民众感到巨大的落差。这种冲击可能瞬间击垮莫迪所宣扬的“印度优先”叙事,对他未来的选票构成严重威胁。参加阅兵,从政治角度看,无异于自杀。
美国施压,左右为难
莫迪面临的第三重压力来自美国。就在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印度商品额外加征25%关税,这使得总关税高达50%。美方的理由是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资助俄罗斯战争”。尽管特朗普的重拳让印度经济感到疼痛,但莫迪对美国似乎仍抱有幻想,不愿彻底翻脸,至少表面上,印度仍是美国“印太战略”的盟友。在阅兵式上,普京确定出席,莫迪若与普京同台会面,很可能被西方世界解读为公开站队“反西方”。就在上周,印度还特意派遣四艘驱逐舰进入南海,与菲律宾进行“联合巡航”,并升级为“战略伙伴”,这显然是向美国传递信号,试图证明自己在“遏制中国”方面仍有价值。莫迪夹在中间,进退两难,难以向美国解释自己与中俄的亲近。
巴基斯坦,宿敌难同框
最后一个重要因素,涉及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尽管巴基斯坦领导人尚未正式宣布是否出席阅兵,但考虑到中巴“铁杆兄弟”的关系,其高层领导人出席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可以参考2015年中国举行的类似阅兵,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就亲自出席并派出83人的仪仗队参加方阵,那是当时外国队伍中规模较大的。今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刚刚发生了一场冲突,虽然现在停战,但两国关系依然剑拔弩张。如果莫迪与巴基斯坦领导人同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那种场面将极其尴尬。印度国内的反巴势力必将炸锅,国际上也会显得印度外交立场分裂。莫迪选择避开,显然是为了避免给自己找麻烦。
结语
莫迪总理此次访华的谨慎安排,以及其刻意避开中国阅兵的决定,无疑清晰地展现了印度在当前多极化世界中的复杂战略考量。印度对美国施加的极限压力感到反感,但同时,由于其庞大的印度裔群体在美国政商学界的影响力,它仍对美国抱有幻想。印度试图在各大国之间寻求一种“间于齐楚”的平衡,既希望与中俄交好,例如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又不想完全投入中俄的怀抱。莫迪一方面向中国释放善意,希望吸引投资、发放旅游签证,另一方面却避免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可能引发美国警觉的场合,彻底倒向中俄。这种“首鼠两端”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印度自身的“大国范儿”和国内支持,但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它很可能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两边都无法完全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