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凌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一条仅存活7分钟的推文点燃全球舆论:“我们已具备条件达成一项惠及两个伟大国家的协议。 ”尽管秒删并甩锅“图片异常”,但截图早已传遍世界。
这出“手滑闹剧”暴露了美方在中美贸易战中的真实底牌,对当前关税休战局面暗自满意,且急于将暂时妥协转为长期协议。 更微妙的是,48小时前中美刚在瑞典艰难达成“关税休战延长90天”的共识,而贝森特这句“泄密式”发言,亲手撕碎了美国谈判桌上精心搭建的强硬人设。
7月31日凌晨,贝森特在X平台敲下那句引爆全球的宣言时,可能没料到后果如此严重。 他写道:“已具备条件达成惠及两国的协议”,直接承认了谈判成果的雏形。
短短7分钟后,推文消失,美国财政部紧急声明称“技术故障导致图片异常”。 但全球媒体早已截图为证,删文动作被解读为“公关灭火”,暴露了美方谈判策略的破绽。
这一操作的时间点极为敏感。 就在48小时前,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落幕,双方勉强同意将原定8月12日到期的“关税休战”延长90天至11月11日。
美方公开表态始终模糊,强调“需总统最终批准”,贝森特却用一句“惠及两国”拆穿了华盛顿的谨慎伪装。谈判桌上,贝森特曾强硬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支持俄罗斯石油贸易”,但删文事件暴露了美方真实诉求。
当前美国对华平均关税为19.3%,若11月11日休战到期未续签,税率将自动跳回58%。 美方迫切想将10%的“临时地板价”钉死到11月,只因58%的高关税可能引发美国通胀飙升。
经济学家测算,若关税跳涨,美国CPI或再涨1.5%,直接冲击大选关键州选票。 这也是为何特朗普紧急“找补”,称贝森特汇报“会谈非常好”,试图安抚市场情绪。
美国页岩油日产量高达1300万桶,创历史纪录却滞销。 问题出在价格:俄罗斯原油比布伦特基准价低25-30美元/桶,中国每日进口200万桶俄油(占俄出口总量30%),还享受人民币结算便利。
美方提出用“放宽AI芯片管制”换取中国削减俄油进口,本质是想用“还没解禁的技术”换“中国已吃进嘴的折扣油”。 中方当场严拒:“能源安全是主权问题,不接受外部指令。 ”
从日内瓦谈判聚焦“磁体出口”,到伦敦会谈扩大至“两用技术管控”,再到斯德哥尔摩将新能源、半导体纳入议题,美方步步紧逼,试图把中国优势产业装进“可控笼子”。
但围堵反而加速中国技术自主: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产能突破50GWh,芯片自给率升至26%。 贝森特在瑞典谈判中专门“确认加速对美供应稀土磁体”,印证了中方反制工具的有效性。
中国每日进口的200万桶俄油,不仅享受25%-30%的价格折扣,还采用人民币结算,让“石油美元”杠杆悬空。 俄罗斯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中俄能源交易人民币结算占比突破80%,为美国长臂管辖设置天然屏障。
全球90%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石墨出口管制可使美国电池成本飙升300%,镓、锗限制则直接卡住半导体产业链咽喉。 美国风电涡轮机80%的永磁材料依赖中国供应,其在澳洲重启的替代矿山冶炼厂需5年才能投产,远水救不了近火。
中方持有的7500亿美元美债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构成潜在“金融核选项”。 平时是资产配置,必要时可转化为流动性抽水机。 2025年CIPS交易笔数同比激增40%,覆盖全球100余国,逐步侵蚀美元清算体系。
斯德哥尔摩谈判的“90天延期”共识,本质是各让一步的结果。 中方同意暂缓对美国农产品关税豁免的收紧(原定8月1日停止新申请),但坚持9月14日现有豁免到期失效。 美国牛肉、猪肉等产品关税仍可能从32%升至70%,中国进口商已转向巴西、阿根廷寻找替代货源。
美方则保留了对华10%基础关税,以及针对芬太尼问题的20%附加税。 不过,欧盟、日韩以巨额代价换取“优惠税率”:欧盟承诺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及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才将关税压至15%;日本需开放农产品市场并投资5500亿美元。
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墨西哥建厂,借助美墨加协定关税豁免通道曲线进入美国市场。中欧班列运量同比增长2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中国出口总额37%。深圳跨境电商紧急调整货品价值标签,应对美国8月29日生效的小额包裹征税新规(取消800美元以下免税)。
贝森特删文前,已在内部会议中向华尔街投行透露:“高关税不可持续,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私下表态与公开强硬姿态形成割裂。 更深层矛盾来自农业州:2024年美国对华牛肉出口额达20亿美元,占其总产量18%。
伊利诺伊州豆农看着满仓滞销大豆抱怨:“它们本该在天津港卸货。 ”随着中国暂停农产品关税豁免,美国农场主正成为贸易战最直接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