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单程火车,奔波疾驰间到底哪个站才是归途?有人说,是功成名就的时候;有人说,是家庭团聚的温暖;也有人说,归途,其实就是你在风雨中还能让你卸下包袱、哪怕只歇口气的地方。俗话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可这年头,别说认根了,连和家人合张影不少人都能变成年度计划。这样说吧,快被工作榨干的现代人,哪怕身边都是“亲人”二字,有几个人笑得出来?
但往回拨拨时间,你会发现,那些肩负风雨、身处乱世的前辈们,也许家给得并不多、温饱得不到保障,但“家”的来路,却反倒显得格外清晰。1940年,12岁的李鹏和“邓妈妈”在重庆的合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说他的人生顺遂么?你说他的亲情完整么?可正是在那样的年代,被历史搅拌进动荡漩涡的少年李鹏,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柔避风港。这张合影里的故事,远不止于一个孩子的童年照那么简单。
很多人其实对李鹏的印象停留在了国务活动或九三阅兵,大概没人会特别关注那个半世纪前孩子气的“兰兰”还会偷偷看看谁给自己包扎过头。可他的童年,注定被战火和革命交织——父亲殉难,母亲操劳,三姨赵世兰终身未嫁,悉心照顾,甚至给李鹏起了个小名“兰兰”。而后来,党组织的来访与“邓妈妈”的热情招呼,成为少年李鹏命运新章节的起点。
你说那个年代的孩子懂什么?可偏偏乱世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都像是不得不提前登场的“预备队员”,要么成长,要么消失。李鹏在重庆,得益于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的关照和引领,虽非血亲,却比亲生更亲。这大概也是那个岁月里最体面、最珍贵的家庭补位模式。
常有人感慨现在关系冷淡,动不动就“原生家庭受害者”;你再看看李鹏,原生家庭碎了好几块儿,却能通过革命家庭和新亲情再拼一块整——能不能成材,还真要感谢那些“粘合剂”。邓颖超不是亲娘,却被称作“邓妈妈”;三姨不是母亲,却照顾得比亲妈还多操心。革命年代的“亲情外挂”,可能更温暖,也更有力量。
再想点深的:李鹏和邓颖超、周恩来共同生活学习,既是被照顾,也是在最现实的环境里被“革命导师”熏染。你说哪个孩子12岁就能和未来的总理、国家领导人一起吃住学?放今天,那就是“顶级阶层内推”+“成长型陪伴”,妥妥的家庭助力buff。别说学问,光有那么一群人时刻提醒你“人生路不好走,但别往歪路上走”——这对一个孩子的影响该有多大?
有些人见过周恩来夫妇和李鹏的合影,难免酸一句“条子好”,可你想过没,关键时刻谁又没有靠山?问题是谁能成为别人的靠山。邓颖超悉心为李鹏包扎、照顾、找学校,三姨赵世兰选择把李鹏推向更广阔的未来,这不是简单的“家庭运气”,而是一种愿意承担、懂得给予的责任感。你看现在有多少人连亲爹亲妈的暖句都说不出口?再回头看这张合影,能不能真心喊一声“邓妈妈”,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幸福了。

很多人幻想“胜天半子”、个人奋斗,结果最后都是“命里有时终须有”。李鹏纵然出身革命家庭,可要不是身边一群义无反顾的大人,谁知道他会不会也栽在流浪重庆的路口。换个角度想,今天不少家长一味推娃进奥数班,去买学区房,却给不了娃一句“妈妈永远都在”。少年李鹏在“邓妈妈”邓颖超的关怀里找到了被爱与信任,这大概比任何VIP课程都有用。你家缺的,不一定是机会,也可能只是一个真实的怀抱。
有人问,那个年代是不是更懂得家庭的意义?我觉得倒未必,人对亲情的渴望其实在任何时候都一样,不同的是当下社会把所有东西都明码标价,连一句“你还好吗”都要发99块红包预热,而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句“小朋友你伤哪了”就能把心安住。不是我们不渴望亲情,是我们太怕麻烦别人,太怕付出被当成“情绪勒索”——谁还敢肆无忌惮地喊一声“妈妈”?
聊到这儿再想,那个与“邓妈妈”合影的少年李鹏,与后来的国务院总理,和后来的老父亲、爷爷、丈夫——其实都是同一个答案。“家人,是除去现实困难和工作辛苦外最温柔的一抹色彩”。老话说得好,“累了可以再拼,不累可就成木头人了”。忙碌一生的李鹏,还能用半生笔墨书写家人琐事、妻子孩子孙女的笑脸,这才是对那句“你在,家就在”的最好证明。
自黑一句:我至今也没找着“革命家庭”的亲戚能罩着我,但转念一想,也许每个人都要学会成为自己的“家长”,或者说,也许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有权势、有成就,而是你在风雨中依旧有人给你擦药换纱布、替你撑伞买饭、提醒你别咬破嘴角。
说到底,我们总觉得大时代大人物离我们很远,但那张1940年重庆的合影,拉近的其实就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如果亲情本质上不是供养/输送成功的捷径,而是暴雨中能分你一把伞,陌生路上有人愿意陪你走段夜路——你是不是已经很幸运了?
所以你呢?你现在最想给谁打个电话,约一张合影?你敢把那个人,喊作“家人”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