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将军于1913年出生在江西于都,是新中国的开国少将。他的军事履历充满传奇色彩,据说《亮剑》中的李云龙角色就有不少取材于他。丁盛成长于红一军团,兼具晋察冀的战斗经历,在众多晋察冀将领中,他以卓越的军事素养脱颖而出。尽管早期在红军中的起点较低,再加上冀热察挺进军的发展颇为坎坷,丁盛的光芒直到解放战争阶段才逐渐显现出来。
在众多开国名将之中,丁盛的经历极为独特几乎参与了所有主要的对外军事行动。抗击日军、参与抗美援朝,以及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立下战功,他都毫无缺席。丁盛的一生经历颇为跌宕起伏,既有高光时刻,也不乏坎坷与艰难,读来令人唏嘘。
追溯丁盛的军旅起点,可见他自1930年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当时红军途经于都,他与几位同乡一同参军,投身于一纵队。红军井冈山会师后,原红四军下辖的28、29、31、32团很快经历了数次编制调整。虽然丁盛所在的一纵队并非红一军团,而是红二十二军的一纵,后在多次缩编后的变动中,被编入红64师,由粟裕担任师长。随着部队再次调整,丁盛进入红11师,在高兴玗战斗后并入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五团。此时,他已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基层指挥员,且因英勇善战获得了“丁大胆”的称号。
1932年,丁盛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为中共党员,期间被调任至红军总政治部,担任王稼祥的侍卫员与勤务员。在王稼祥的引荐下,他先后进入公略学校学习,并后续被选派到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成为卫生队指导员。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丁盛历任班长、连指导员,又担任红二十八军组织科科长和团政治委员,并跟随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这一期间,他随红三军团一路奔袭,担任连指导员,于娄山关之战中率连突击,赢得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之后,他被选为首批进入红军大学的团级干部,待学成后又调回了陕北红二十八军。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丁盛在八路军120师的358旅任职,负责政治工作,并在宋时轮领导的挺进军七团担任政治委员。百团大战期间,他以出色指挥参与冀东暴动,并在冀热察挺进军任旅长。他与众多红军同僚一道,经历了部队反复撤编重组,在艰难岁月中展现出顽强战斗力。1939年,作为挺进军代表,他被派往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大会期间,他先在军政学院和党校进修学习,直到1945年七大召开。丁盛随即请求重返前线,被调入教导二旅一团任政委。此时,他与曾是老领导的黄永胜和邓华聚首,开始了日后长期合作。
抗战胜利后,各路部队挺进东北。丁盛的主力老一团,与杨得志率领的二团合编,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此后,他先后担任二十四师师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参加了保卫四平、辽沈、平津等重要战役,并南下参与渡江一役,为解放湖南、湖北、广东做出突出贡献。衡宝战役中,更是以孤军坚守拖住桂系精锐,为主力创造围歼对方机会,获得刘伯承盛赞。
建国后,丁盛历任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兼兵团司令、广州和南京等多军区司令员。抗美援朝期间,他以54军军长身份驰骋战场,指挥金城反击战取得佳绩。回国后,他入南京军事学院系统学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虽然凭资历略显低调,但以战绩而言极为不凡。
不久之后,他又前赴边境,在瓦弄一役狠狠击溃印度军队。战事之激烈甚至受到了香港金庸先生的高度赞誉,称其“史无前例,潇洒之极,漂亮之极”。几年后,他调任新疆军区,实际主持军区工作。期间,丁盛与部分新疆干部的冲突,为后来政治劫难埋下隐患。经黄永胜介绍,丁盛得以面见林彪,后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并升任司令员。林彪国务之后,虽然外界对他的晋升有诸多猜测,丁盛在回忆录中多次强调当时与林并无深交。
1971年“913事件”爆发后,很多原四野干部遭到冲击,但丁盛和广州军区政委刘兴元反而未受波及。值得玩味的是,在事发前,毛主席曾专门与丁盛、刘兴元面谈,探问他们与黄永胜的关系及态度,正因如此,他们获得了信任。后来,许世友与丁盛互调军区,许驻广州,丁转南京,如果当时丁盛未出事,越南自卫反击战或许也有他的身影或许对外作战,他从未缺席。
丁盛曾以少将军衔,执掌两个大军区司令之位,在建国初期可谓罕见。令人唏嘘的是,曾在林彪事件中全身而退的丁盛,最终却因涉及“四人帮”问题而遭到严肃处理,始终未能彻底恢复名誉。
他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七大代表以及九届、十届中央委员。1999年9月25日,丁盛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他晚年长期申诉,希望获得公正对待,遗憾未能如愿。追悼会上,“同志”“老红军”“将军”等称谓均被禁止,最终其秘书以“丁盛老人”相称。
在他的追悼会上,有这样一副挽联为其人生作结:“战衡宝,平西康,攻瓦弄,人称大胆将军;离新疆,出广东,谪京沪,众谓落难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