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一个曾经跟共产党打得死去活来的国民党将军,起义后竟然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话说1949年8月4日这天,湖南长沙城里发生了件大事。程潜、陈明仁带着37个将领联名发出起义通电,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这一下,整个长沙避免了战火,老百姓算是松了口气。
不过陈明仁心里可没那么轻松。这位久经沙场的虎将,心里头七上八下的。毕竟1946年四平战役时,他可是狠狠地打了东北民主联军一顿,林彪那时候吃了不少亏。现在要去北平参加政协会议,陈明仁琢磨着:林彪这家伙会不会找我算旧账?
9月3日,陈明仁硬着头皮上了路。那会儿交通不便,长沙到武汉的火车不通,汽车也走不了,加上国民党的飞机天天来轰炸,路上危险得很。没办法,第四野战军专门派了警卫部队护送,绕了个大弯,从平江走,9月5日才到汉口。
到了汉口,陈明仁的心更悬了。林彪亲自来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结果让人意外,林彪一见面就以黄埔同学的身份欢迎他,还专门设宴接风。陈明仁这才放下心来,暗自感叹:共产党这胸怀,真不一般!
9月10日,陈明仁终于到了北平。下了火车,眼前的场面把他给震住了——聂荣臻市长亲自来接站!要知道,这可是堂堂的北平市长啊,亲自来接一个刚起义的国民党将军,这待遇谁敢想?
更让陈明仁没想到的是,朱德总司令居然亲自到六国饭店来看他。那天,朱德走到门口,先是行了个军礼,然后高声喊:“报告,我是朱德,前来看望陈明仁司令!”
这一幕把陈明仁给感动坏了。后来他经常跟人说:“过去见蒋介石,我得并拢双脚,诚惶诚恐的,那家伙盛气凌人得不得了。现在朱总司令却主动来看我,还喊‘报告’,这新旧军队真是天壤之别啊!”
9月19日这天更绝了,毛主席居然邀请程潜、陈明仁一起游天坛公园。刘伯承、陈毅、粟裕这些大将都来陪同。走到祈年殿前,毛主席突然从人群中把陈明仁叫出来:“子良将军,来来来,咱俩单独照个相。”
陈明仁一听,这位打仗从不怯场的将军,竟然有点手足无措了。陈毅在旁边看不下去了,一边推他一边说:“主席请你,你就莫装斯文了啰!”
照完相,毛主席跟陈明仁说:“子良将军呀,外面谣言很多,说你被我们扣起来了。你得写信跟那些还没过来的老朋友们解释解释,劝他们早点觉醒,早点归来。”
接着,毛主席又说了句让陈明仁终生难忘的话:“后天政协会议就开幕了,各方面人物都有,就是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来了,代表性就全了。”
听到这话,陈明仁那个感动啊,当场就跟毛主席检讨起自己起义前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却很宽慰地安抚他,这份胸怀让陈明仁彻底服气了。
在政协会议期间,毛主席还专门请陈明仁吃饭。席间问他:“你今后打算干什么?从政还是从军?”陈明仁老实回答:“我是个军人,还想在军事上为国家出力。不过我那个部队还是国民党的,改编成解放军吧。”
毛主席的回答更让人感动:“从今往后,解放军有饭吃,你也有饭吃;解放军有衣穿,你也有衣穿。一视同仁,绝不会半点亏待你。”
陈明仁回家后跟家人感慨:为蒋介石卖命大半生,从没听他说过一句诚恳话。毛主席第一次见面,就这么平易近人,真是天地之别啊!
开国大典那天,毛主席还邀请陈明仁等起义将领上天安门观礼台。典礼结束后,毛主席单独请陈明仁到中南海家中做客,还让他尝了家乡菜。席间,毛主席叮嘱他回湖南前先去济南看看杜聿明、王耀武这些国民党战俘。
陈明仁按照毛主席的话,先去济南劝说老战友们好好改造。回湖南后,他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寄给那些还在大西南顽抗的国民党将领,起到了很好的劝降作用。
1949年11月,在毛主席的直接关心下,陈明仁的部队正式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他担任司令员。1950年,陈明仁率部进军广西剿匪,打得那些土匪落花流水,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立了大功。
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建议给陈明仁授上将军衔,这可是实打实的信任啊!要知道,陈明仁从国民党将军到解放军上将,这待遇在当时绝对是超规格的。
更让人感动的是生活上的照顾。1969年,陈明仁因为风湿病复发,主动要求回长沙休养。毛主席二话不说:“在长沙给子良将军拨个房子,待遇照旧,配警卫员、司机和小车。中央文件还是要及时送他看,重要会议仍要邀请他参加。”
1972年8月,陈明仁病重了。毛主席、周总理得知后,立马派人把他接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还让他一家19口人都来到身边团聚。周总理甚至亲自过问医疗方案,连病历上的标点符号都要亲手改正。
这份关怀让陈明仁在病床上激动地说:“我都七十多岁了,解放前没为人民做过多少好事,反而做了些错事。现在共产党和政府还这么关照我们一家,让我晚年过得很幸福,共产党对起义人员的政策真是太好了!”
1974年4月21日,陈明仁将军走完了他的一生。临终前,他叮嘱妻子把家中所有金银(折合人民币一万六千元)全部上交国家。这份觉悟,真让人敬佩!
从陈明仁的经历可以看出,共产党对待起义将领的政策确实是“革命不分早晚”。毛主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胸怀天下,什么叫以德服人。这种做法不仅感化了陈明仁,也为后来更多的国民党将领树立了榜样。
说到这里,你们觉得毛主席这种做法高明在哪里?在那个动荡年代,这样的胸怀和智慧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