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夜里,阅兵式上空的光轨,恐怕在五角大楼的某个地下分析中心里,被定格、放大,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回放。我总是在想那个场景,一群顶尖的分析师,西装革履,咖啡因顶着眼皮,就那么死死地盯着屏幕,攥着拳头,屋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因为那不是什么烟花,也不是简单的武器展示。那是一种宣言,写在夜空里的,掷地有声。
很多人,真的,很多人都在问,我们不是已经有鹰击-18了吗?那玩意儿已经够让航母头疼的了,怎么又一口气搞出那么多新玩意儿?鹰击-15、17、19、20……听着都像一串乱码。这是不是钱多了烧的?可当你真的把这些“快递员”放在一张地图上,想象它们同时从不同地方扑向同一个目标时,你才会明白,那不是浪费,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艺术。
就说那个鹰击-17吧。它看上去就像是把东风-17给缩小了,一个乘波体。这玩意儿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全程用6马赫的速度在飞,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它在最后扎下来的时候,能给你干到10马赫。10马赫是什么概念?就是一秒钟三公里多,你的防空系统还没算明白它从哪来,它已经到了。这根本不是拦截,这是在跟物理定律本身作对。
然后呢,水底下还有个更阴的。鹰击-19,这东西简直就是个工程奇迹。美国人琢磨了多少年,想把高超音速导弹塞进潜艇,一直磕磕绊绊。结果我们不光做出来了,还让它能从鱼雷管里射出去。你想象一下,一艘潜艇,在大洋深处,悄无声息地,对着八百公里外的目标打出一发高超音速导弹。这已经不是什么战术了,这是在改写海战的规则,让潜艇从一个伏击者,变成了真正的深海幽灵。
当然,还有别的玩法。鹰击-15就像个老派刺客,不追求极致的速度,就2马赫,但它就贴着海浪飞,专门走你雷达的盲区。而那个鹰击-20,更是个玩家。它学着鹰击-21,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轨迹飘忽不定,最后还能像个战神一样,从你天灵盖上垂直灌下来。
你看看,这都凑成一桌麻将了。
“饱和攻击”这个词,其实是个苏联老古董,戈尔什科夫元帅的脑洞。说白了就是拿数量堆死你,用导弹雨把你的防空系统给淹了。但我们现在玩的,是苏联人想都不敢想的升级版。
试想一下,你是一个“宙斯盾”系统的操作员。屏幕上突然警报声大作。一个目标,从太空边缘冲下来,弹道清晰,但速度快得离谱。你刚把火控雷达对准它,另一个信号又跳出来,这东西不走抛物线,它在大气层里滑来滑去,轨迹根本没法预测。同时,海平面上,一堆低空掠海的目标也出现了,时速两千多公里。哦对了,还有从水下冒出来的……
高的、低的、快的、慢的、弹道的、滑翔的……它们的雷达特征、红外信号,全都不一样。我敢说,防空系统的处理器在烧坏之前,操作员的脑子会先烧坏。这不是在解一道数学题,这是让你同时解四五道不同学科的难题,而且时间只有几秒钟。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导弹厉害。如果仅仅是导弹,那还只是“器”的层面。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背后那整套“侦-控-打-评”的体系。天上的卫星,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眼睛,实时盯着航母在哪儿晃悠。无侦-7那种长航时无人机,早就溜达到第一岛链附近,像个前哨,把最新的坐标传回家。
战斗开始前,第一波攻击甚至都不是导弹,而是无形的电磁波。电子战部队会先动手,把“宙斯盾”变成个“睁眼瞎”。然后,好戏才开场。一千五百公里外,轰-6K的机腹下,鹰击-21脱离,点火;055大驱的垂发单元里,早就准备好的鹰击-18呼啸而出;深海里,鹰击-19也开始了自己的死亡冲刺。
从太空到海底,一张网,已经织好了。这不是一场决斗,这是整个作战体系对你一个航母战斗群的降维打击。
所以五角大楼的脸色能好看吗?兰德公司的报告写得很直白,说一场20分钟的高强度攻击,就能把你一个航母战斗群八成的防空导弹给打光。他们自己内部推演的结果更惨,说鹰击-21已经画下了一个半径一千公里的“禁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航母要想活命,就得离我们一千五百公里远。这背后,是美国在高超音速领域一次又一次测试失败的尴尬。陆军的“暗鹰”一拖再拖,海军的导弹也炸了好几次。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五角大楼在一份报告里,非常罕见地承认,在某些领域,他们可能面临着“代际差距”。
更有趣的是,珠海航展上,外贸版的YJ-21E都拿出来卖了。咱们的传统是什么?能卖的,肯定不是手里最好的。
所以,还需要那么多反舰导弹吗?当然需要。这就像下棋,你不能指望只用一个“车”就将死对方。你得有车、有马、有炮,从四面八方同时杀过去,堵死他所有的路。对手能防住你当头的一炮,却防不住你侧翼的马,更躲不开你底线的车。鹰击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这盘大棋上,一步要命的棋。它们一起,才构成了这盘棋的……绝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