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12306回应停发纸质票不便老年人”的话题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公众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当数字洪流席卷一切,那些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究竟该如何在这场科技盛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绝非简单的票务流程调整,而是对我们社会深层数字鸿沟的一次无情揭露。
事件的引爆点源于一场误解。12306官方迅速澄清,停发的并非承载乘车信息的“纸质车票”,而是用于报销的“纸质报销凭证”。中国铁路自2024年11月1日起已全面推行电子发票,并设置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过渡期,期间“纸电并行”。即便如此,公众的担忧依然合理。铁路部门虽提供了亲属代买、短信通知、人工窗口或自助机打印行程单等“适老化”方案,但这些补救措施,在效率至上的现代化进程中,仍难以完全消弭老年群体在心理适应、社会融入和经济成本上所承受的隐形压力。这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代际公平之间的复杂平衡,以及我们是否在追求速度的同时,遗忘了那些被甩在身后的“慢行者”。
铁路票务的“无纸化”争议,其核心是社会学意义上“数字鸿沟”的具象化体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已达1.6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0%。然而,这组数据背后,仍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未能触网,即便触网者,也常因数字技能不足而步履维艰。对于这些“慢行者”而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可能成为一道无形的屏障。他们不仅要面对操作智能设备的学习成本,还要承受因信息获取不畅带来的焦虑与不便,甚至可能因不熟悉数字支付而遭遇电信诈骗,蒙受经济损失。这种心理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在社会新旧交替的浪潮中倍感边缘化,仿佛被时代遗弃的孤岛。
社会发展,其终极目标应是普惠而非排斥。科技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升效率,更在于其能否以人为本,服务于全体民众。放眼全球,许多国家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适老化改造的路径。例如,德国的仿生外骨骼技术,已能让八旬老人重新体验行走的自由;荷兰的智能养老社区,为护理机器人设置了“情感边界”,当老人连续三次拒绝互动时,机器人会自动进入待机状态并向护工预警,这体现了对人类尊严的极致尊重。这些鲜活的国际经验无不昭示,技术演进与人文关怀的深度交融,才是重构生命尊严、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我们必须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弥合数字鸿沟,确保老年群体能够真正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非仅仅成为旁观者。
弥合数字鸿沟,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系统性变革。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深度适老化改造,简化操作流程,并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渠道,如在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立“老年人优先窗口”或“数字助老服务站”。社区层面,应发挥基层优势,组织常态化的数字技能培训,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甚至可以借鉴“时间银行”模式,鼓励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数字帮扶。家庭成员更应承担起责任,耐心帮助长辈学习使用智能设备,利用智能手机的“亲情模式”或远程协助功能,成为他们融入数字生活的“引路人”。让科技的温度抵达每一个角落,而非仅仅服务于那些“快行者”。
当科技以令人眩晕的速度狂飙突进,我们的社会绝不能遗忘那些步履蹒跚的“慢行者”。真正的进步,是让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几何,都能共享时代的便利与尊严。我们必须警惕效率至上的冷酷思维,以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技术发展,让数字之光普照每一位公民,而非徒增数字时代的“新文盲”。否则,我们所构建的“智慧社会”,终将成为一座冰冷的数字巴别塔,将一部分人永远隔绝在外。这不仅是技术伦理的拷问,更是对我们社会良知与文明底色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