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十大元帅时,不只是看打仗的功劳、经验,或者是哪个派别的人。总的来说,这十位元帅可以分成四组。朱德元帅自己一组,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徐向前元帅归为第二组,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聂荣臻元帅算作第三组,而叶剑英元帅则是单独一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革命碰到难关时,叶剑英元帅两次出手救了党。
一、朱老总代表着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的精神象征。
因为主席放弃了“大元帅”的头衔,而朱老总呢,他是红军、八路军还有解放军的总头儿,所以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十大元帅里的老大。换句话说,要是1955年只选一个元帅,那肯定就是朱老总了。“朱毛”是一家嘛,这话的分量,可比什么军衔、级别都重。
二、彭大将军、林元帅、刘伯承元帅、徐帅这四位军事领袖,战绩辉煌无比。
评选元帅时,会看他们土地革命时参与的三次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经历。在这四个人里面,刘伯承元帅在南昌起义时官职最大,林总当时只是个连长,彭老总和徐总指挥那时候甚至还没参加。但他们能当上元帅,最主要是因为他们战功特别多。
要说这四位在革命各个阶段的赫赫战功,其实通过一个例子就能明白。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事突起。中央军委当时列了个能挑大梁当志愿军总司令的候选人名单,一共五人,除了粟裕将军,其他四位就是我们说的这四位英雄。
三、贺老总、陈老总,还有罗荣桓和聂荣臻这四位大元帅,他们是那片根据地的开创者。
说贺老总归入这类或许不那么“严谨”,毕竟光凭“南昌起义总指挥”的身份,他就足以当上元帅了。当然,“两把菜刀开始革命”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贺老总组织、领导才能出众,他一手创立的红二军团,后来壮大成了红二方面军,是红军创立的重要基石之一。
有些人对陈、罗、聂这三位元帅的带兵打仗能力表示怀疑,要是硬拿他们和彭、林、刘、徐这四位元帅比,那确实有点儿比不上。不过,革命可不是光靠上前线打仗那么简单。怎么动员老百姓,怎么在敌人后方建立稳固的地方,怎么让队伍更团结,这些事情往往更重要。
拿华野来说,里面能打硬仗、资历又深的将领有不少。像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这些,在红军那会儿就已经是军级领导了,他们或许不太愿意听粟裕的调遣,但陈老总的话,没人敢不遵从。
1948年5月,陈老总被安排去中原局做了二把手,还兼着中野的第一副司令,这样他就不再直接管华野的事情了。可粟裕硬是要陈老总在华野的职位(司令员加政委)留着,这事儿说明,陈老总在华野的位置,真的是没人能顶替。
说到罗荣桓和聂荣臻这两位大元帅,他们的主要功劳就是创建和发展革命的老家。115师分开行动后,罗荣桓(还有代理师长陈光一起)守住了山东这块地方,还把它发展得更好了;而聂荣臻呢,他在晋察冀那里建起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特别是罗荣桓在山东的工作,主席都夸他说:“要是换个别人,山东的局面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山东搞好了,全国的局面也就跟着活络起来了……”
四、叶参座两次在党遇到大麻烦的时候挺身而出
叶剑英元帅在“四一二”事变后跟蒋介石对着干了,他以前做过国民革命第四军的参谋长,这个军是粤军,归张发奎管的第二方面军里的一部分。因此,那些跟他比较熟的人,像洪学智将军,都爱叫他“叶参谋长”。
说起来叶剑英的资历,他不仅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大官,还带头搞过广州起义,帮过南昌起义的忙,在两党里都挺有威望。所以,后来他革命的时候,主要是负责团结各方力量。要是你以为他没多少军功,那可就冤枉他了。
在南昌起义开始之前,因为我们的队伍老是往南昌、九江这些地方跑,结果被国民党给盯上了。汪精卫和张发奎打算假装开会,骗贺老总和叶挺将军去庐山,然后把他们抓起来,同时还想把20军和11军(就是南昌起义的两支主要部队)给包围起来。
叶剑英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赶紧连夜告诉了那两个人。从那以后,不管张发奎下了多少命令,贺老总和叶挺都不听他的,一直坚持到起义按计划开始。真不敢想,要是南昌起义没成功,那后来的井冈山会师和红军的建立还能不能有啊。
叶剑英第二次帮党和军队渡过难关是在过草地时的一次重要决策。1935年8月,红一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分成两队继续往北走。叶剑英和陈昌浩、徐向前带着其中一队,也就是右路军,并且他还负责出谋划策,当参谋长。
9月9号那天,叶剑英收到了一封张国焘悄悄发给陈昌浩的电报,电报里头的大意是让所有的红军战士别再往北走了,得准备往南去。谁要是不同意这个决定,立马就得被看起来,盯着,等往南走了再好好在党内收拾他们。
对中央红军而言,这到了关乎存亡的关键时刻。叶剑英迅速把电报递给了主席,这才让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有机会连夜逃跑往北方,同时也躲开了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可能打起来的危险。
十位大元帅个个都有大功劳,有的因打仗指挥得好而出名,有的则是做政治思想工作的高手,还有的像叶剑英那样,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管他们擅长啥,获得元帅这个称号都是当之无愧的。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