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动荡,在当前这一充满变数的新时代,大国间的角力策略,愈发趋向于一种更为迂回但同样有效的模式“代理人战争”。这是一种能够确保自身战略安全,同时又足以让对手深陷泥潭的策略。时下,焦点聚集的俄乌冲突,无疑为我们呈现了这一复杂博弈的生动图景。
近日,中央电视台在6月28日的一则报道中,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东亚。消息指出,日本方面近期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强化自身军事力量的举措,包括试射新型导弹以及建设新的军事基地。大陆官方媒体对此的反应异常激烈,尖锐地批评这些行为无异于“为台海冲突做准备”。尽管过往中国大陆并非首次呼吁区域国家对日本军事意图的警觉,并且对其实施的“再次军事化”进程表达过质疑,这次将其与台海这一敏感区域的局势直接联系起来,则实属首次,具有不同寻常的信号意义。
这种公然的联系,绝非仅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再现”的简单声讨。它将日本的军事扩张行为,清晰地置于与中国大陆相对峙的战略阵营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一种“摊牌”心态的出现。这表明,中国官方或许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维系与日本改善关系的空间正在急速缩小,或许已经不再对“争取”日本的支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转而采取了一种将日本视为必须审慎应对的潜在对手的战略视角。
为何中国在“争取”日本这个问题上,屡屡铩羽而归?其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双方之间“核心利益”的难以弥合,以及“最大关切”的南辕北辙。为了营造更有利于双方关系发展的局面,中国方面曾不遗余力地做出尝试。比如,一度提议以东北三省地区作为一个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对日贸易窗口,以此来拓展中日友好的“利益基础”;甚而进一步提出邀请日本科学家参与“天宫”空间站的各项研究,特别是聚焦于火箭发动机等尖端领域的探索。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举措无疑能够为日本带去实际的经济利益和科技上的助益。这些“好处”却似乎并未触及日本追求的“最大利益”与“根本利益”。那么,日本所寻求的“最大利益”与“根本利益”究竟是什么?答案非常清晰,那便是日本国内朝野上下,甚至几代人心心念念的“正常国家地位”,是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时常提及的,那个“夺回一个强大日本”的梦想。
能够最终成全日本这一宏愿的,唯有美利坚合众国。究其原因,只有当日本能够积极、有力地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整体战略部署时,美国才会真正地允许其“二次崛起”,才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其进行“修宪”等政治改革,最终为日本攫取其真正渴望的实质性利益。因此,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视角来看,采取一种“反华”的立场,对于日本而言,无疑是最符合其国家利益的选择。
若万一日本执意干预台海地区事务,中国的军事实力是否能够应对?答案不容置疑,是肯定的。就空军而言,中国目前拥有超过300架先进的歼-20隐形第五代战机,而在日本的空军力量中,其F-35战斗机保有量大约仅有100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F-35战机并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这意味着一旦在冲突中遭受损失,其后续的快速补充将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在海军方面,中国已部署了3艘航空母舰、8艘055型先进驱逐舰,并拥有80余艘各型潜艇。无论从舰艇的吨位、火力配备,还是整体协同作战的能力来看,中国的海军实力都显著超越了日本海上自卫队。若中国能有效掌握空中优势,甚至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也就是72小时之内,实现对日本关键军事力量的“非军事化”控制。
日本方面并非不清楚自身在科技研发以及整体经济实力上,尚难与大陆抗衡的现实。基于此,它倾向于将其国家安全战略深度地“锚定”在“美日同盟”这一坚实的联盟之上,并充分利用“第一岛链”所赋予的地缘战略优势。通过在战略要地部署陆基反舰导弹,日本的盘算是以此来有效阻遏乃至阻止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武力统一”的军事行动。
这一策略的双重好处是,它既能为中国海军的航行活动带来可观的军事威胁,同时又能有效规避日本自身海军力量因为前压过甚,而被中国海空军纳入“围歼”的战略陷阱。更进一步来看,一旦中国大陆被迫动用导弹或战机主动打击日本本土,或者其所控制的岛链设施,这很可能将会触动“美日共同防御协定”的敏感神经,从而直接将美国拖入这场复杂的地区冲突。相反,若美国不愿进行深度军事介入,日本在此问题上的干预行动,其决心和力度很可能就会因此而大幅削减。
因此,当我们审视在中国采取“武力统一”台湾行动的这一关键时刻,阻止美国采取军事介入措施,可以说,是现阶段中国最为关注的核心战略焦点。若美国能够保持中立,采取不介入的姿态,那么即便是其他外部力量的任何形式的干预,其实际效果,都将会大为折扣,其影响力也会相对减弱。
中国此刻理应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上致力于营造一种“让美国不敢冒险”的态势。具体实践上,可以通过公开展示东风-41、巨浪-3等战略性导弹所具备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向美国传递这样一个明确且不容置疑的信号,即一旦美国企图插手台海冲突,那么潜在地引发一场核战争的危险将不复存在。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美国全国上下对其潜在的军事行动可能带来的代价,进行最为审慎、最为周密的评估。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做好充分的“反介入”作战的战略部署。中国的战略火箭军,应当将美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军事基地,以及其航母战斗群,明确地作为主要的瞄准目标。如此,才能向美国方面传递一个清晰且具有震慑力的警告信息“驰援日本,等同于将自身置于极端危险的境地,等同于自寻死路”。
在“武力统一”行动正式启动和展开的过程中,假设日本方面率先采取军事行动,而此时美国尚未正式加入战局,那么中国便可采取一种更为灵活和富有策略性的应对方式。那就是将“重点打击日本的军事力量”作为优先项,同时在军事行动上,“对美军保留一定程度的克制”。换句话说,就是在非军事必要情况下,避免主动对美国在区域内的军事基地发动攻击,除非美军率先发起攻击行动。
从政治运作和外交博弈的角度,需要充分、细致地挖掘和利用美国国内日渐增长的、普遍存在的反战情绪。可以将美国当前“遏制中国”的战略图谋,巧妙地重塑成为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即“美国是否应该为了日本国内的军事野心,而将本国的国运孤注一掷地进行押注”?如果能够将这一叙事有效地传播和深化,将能在美国国内引发强烈的疑虑和普遍的抵触情绪。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有多少美国民众愿意,冒着可能引发核战争的巨大风险,去支持和参与日本在该地区的军事干预行动。
鉴于当前全球及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日本眼下固然是凭借“遏制中国”的战略大背景,在国内积极推进其“再次军事化”的进程,并以“二次崛起”作为其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一旦触及到“武力统一”台湾这一真正的军事行动层面,日本方面真正投入军事力量的决心和力度,很大程度上将会取决于美国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美国在此过程中的介入程度。
假如美国最终选择不愿直接地、深入地卷入到这场军事冲突中,那么日本在台海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干预姿态,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流于一种表面文章,作为对其国内政治的交代,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地保全其在国内推进“重新武装”战略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成果,进而避免其自身的海空军力量,遭受到来自中国海空军的毁灭性打击。
在这种相对谨慎的态势下,日本自身所要面对的风险,通常会是相对可控的。也就是说,日本或许愿意去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试探性动作”,但绝不愿意也绝不会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去进行“赌上国家命运”式的豪赌,除非能够获得来自美国的、真正可靠和坚定的战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