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解放战争进入东北,战场局势骤然紧张。我军惯以勇猛著称,但首次遭遇国民党军队的东北炮兵时,却陷入了罕见的被动。国军炮兵以密集的火力率先发难,无数炮弹如雨点般落下,我方在弹幕之下几乎无法还手,著名的四平战役便由此拉开序幕。
这场激烈鏖战,让国民党高层一度信心倍增。他们坚信,凭借如此强大的火力优势,收复失地指日可待。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风头正盛的东北炮兵团,此后却迅速由盛转衰,最终沦为国军史上一则令人叹息的教训。
四平战役爆发之初,东北国军炮兵全部配备了美制武器。最为突出的是,第12炮团前沿阵地装备有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其余部队则采用各种威力不等的新式美造榴炮。而我军彼时装备多是自制旧炮与日军遗留武器,无论品质还是火力,均与国军存在明显差距。
这一点在作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我军大多使用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日式火炮。这些火炮不仅口径较小,射程和威力也远不及美制装备。美军退出二战后综合国力大增,军工制造业相当先进,美制武器的实力难以比拟。国军手握充足的弹药,对我军几乎形成碾压态势。
在四平激战的高峰期,国军炮兵凭借美式装备无所顾忌地疯狂倾泻弹药,阵地上炮声连绵不绝。有人统计,那时每分钟炮弹落地数可达400发,平均每秒七发。在如此强烈的弹幕打击下,我军被死死压制,付出高昂代价,仅首场战役就牺牲了约8000人。
令人惊讶的是,胜利的天平很快就开始倾斜。国军炮兵精锐之师没能延续其气势,反而愈战愈衰。这样一支曾被寄予厚望的部队,缘何最终落得溃败收场?症结在于两大致命弱点。
其一,源自长期的管理混乱。东北炮兵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张作霖时期,初创时仅有二门火炮,装备简陋,处境艰难。随着直奉战争后扩编,两旅制逐步成形。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炮兵部队频繁扩编、裁撤、人事调动不断,管理极为混乱,凝聚力和战斗力连续遭受侵蚀。
1931年后,东北炮兵编入国军,原有的独特训练方式被替换,将帅轮番更迭。频繁的人事变动直接导致内部矛盾叠加,难以形成一致的核心战斗力。缺乏稳定性的指挥体系,始终未能彻底扭转。
第二个问题则隐藏得更深。如果说弹药和物资补给代表军队“硬实力”,那军心与纪律则彰显其“软实力”。抗战期间,部分东北炮兵被编入东南亚远征军,美军提供大量美式装备,包括M2A1 105毫米榴炮、“巴祖卡”火箭筒等,运输靠美制卡车。各型重装备,大幅提升了部队的硬件水平。
美军在远征军中不仅提供武器,还带来了美式的训练理念。“以火力制胜”、“炮弹压倒一切”是美军长期坚持的作战思想。在二战的冲绳战役,美军弹药消耗惊人,甚至按天按小时计算。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也曾用炮火在短时间内削去山体三分之一。
东南亚归来的炮兵团在美军耳濡目染下,将这种高消耗、高强度的打击方式带回东北。可惜,他们带回的只有“打发子弹”的习惯,国内却无法同步供应弹药。战后国内工厂能力有限,物资奇缺,弹药价格飙涨,远远无法满足“美械部队”消耗巨大的需求。滥用弹药的后果,是短暂的火力优势换来长期的无弹可用,最终积重难返,战斗力严重滑坡。
表面上配备美式装备的炮兵队伍风光无限,实际上国内后勤补给根本无力支撑这种作战方式。在一次次弹药消耗殆尽之后,国军炮兵既丧失了物质基础,又丢掉了士气和军心。模仿美军的表面风光,却没有扎实的物质保障,败局无可挽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军在四平战役经验,迅速进行了改革。同年11月,炮兵司令部宣告成立,大力整顿并强化炮兵力量。从此,我军逐步扭转弱势,后来不仅光复辽沈、锦州,更最终取得了全局的胜利。这一切,无疑离不开痛定思痛后的自我革新与持续投入。
参考资料:
[1] 巩琢璐.朱瑞在东北组建炮兵部队始末[J].共产党员,2014,(01):56-57.
[2] 徐祝申.东北军炮兵始末[J].兰台世界,2011,(05):13-14.
[3] 作茧自缚:国民党炮兵是如何在东北走向毁灭的.观察者网.2018-12-06
[4] 我军炮兵从“捡破烂”起家,现在各式火炮均居世界一流.荔枝网新闻.2017-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