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么能既是你拼了命想翻过的大山,又是你最安心的靠山?这事儿听着就跟绕口令似的,可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陈芋汐和全红婵这对跳水双子星身上。
我第一次觉得这俩姑娘的关系有意思,是看一个采访。记者问她俩,单人比赛和双人比赛,哪个压力更大?陈芋汐想都没想就说,双人压力大。为啥?她说单人跳,反正有全红婵在,这块金牌基本跑不了,算是给队里上了个“双保险”。可双人就不一样了,自己要是跳不好,那就把旁边的人也给坑了。这话听着,有种“反正我打不过她,但我们一起就能打遍天下”的奇妙感觉。
可你猜全红婵怎么说?她正好反过来。她说双人压力小,因为旁边有陈芋汐在,心里就踏实,感觉有个主心骨。你瞧,一个觉得对方是“兜底”的,另一个觉得对方是“定心丸”,这种竞技体育里罕见的“双向奔赴”,简直比偶像剧还甜。
她俩搭档双人,那叫一个绝。技术上,一个爆发力强,一个动作规格高,俩人往一块儿一凑,简直就是天作之合。陈芋汐为了配合全红婵那惊人的起跳速度,硬是调整了自己的节奏;全红婵呢,也收着劲儿去配合陈芋汐的动作幅度。俩人就像经纬线一样,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默契到什么程度?有一次在北京站比赛,因为行程紧张,她俩赛前就合练了一次。结果呢?上场照样是断层式夺冠,把第二名甩得老远。她们的双人项目,说是包揽了所有世界大赛金牌,一点不夸张。
可一到了单人赛场,画风就全变了。上一秒还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下一秒就成了隔着一条泳道、谁也不服谁的死对头。这种感觉,在2022年布达佩斯世锦赛上,简直被演到了极致。
那场女子10米台决赛,看得我手心直冒汗。前四跳,全红婵就像个天神下凡,发挥得滴水不漏,一路领先。当时很多人估计都觉得,这金牌没跑了。可陈芋汐呢?她就那么不声不响地跟在后面,一分一分地咬。到了决定胜负的最后一跳,全场都安静了。陈芋汐顶着天大的压力,跳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5253B,水花小得像针尖扎豆腐,拿了全场最高的91.20分。轮到全红婵了,或许是压力,或许是体力到了极限,她在同一个动作上稍微出了点岔子。就这么一点点瑕疵,胜负瞬间逆转。最终陈芋汐的总分是417.25,全红婵是416.95,就差了0.3分!
0.3分是什么概念?就是裁判眨了下眼,或者水花多漾开了一圈的区别。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陈芋汐说的“全红婵是一座翻不过的山,但还想试试”是什么意思。就是明知道对手强到离谱,明知道自己可能全程被压着打,但只要比赛没结束,只要还有最后一跳的机会,她就要把命都拼上,去试试看能不能翻过去。
你以为她们在台上是神仙打架,其实台下,俩人都是在跟自己的肉身死磕。陈芋汐那次在央视镜头前捂着脸哭,看着真让人心疼。一个才十九岁的姑娘,身上缠的绷带比我见过的快递包裹还严实。十个手指头,五个有伤;左手手腕韧带撕裂;最要命的是胯部,查出来是髋关节积液。医生说这伤得歇着,不能多站多走,最好手术。可奥运会就在眼前,哪有时间给她躺着?她愣是选了保守治疗,每天训练前,光是给自己缠绷带就得折腾好一阵子。
全红婵呢?天才少女也躲不过成长的烦恼。巴黎奥运会后,她体重涨了十五公斤,这对于一个跳水运动员来说,简直是灾难。再加上脚踝老伤复发,肿得连起跳都费劲。那段时间,她只能留在广东,天天啃水煮鸡胸肉,一边养伤一边控制体重,连全国锦标赛和世锦赛都错过了。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它不管你是不是天才,发育关和伤病,谁都得硬着头皮闯。
更要命的是,除了身体上的疼,还有心里的苦。现在这网络环境,有时候真能把人逼疯。就因为陈芋汐妈妈在采访里提了几句关于全红婵身材发育的话,陈芋汐就被网暴了好一阵子。键盘侠们躲在屏幕后面,今天说她夺冠是运气,明天说裁判偏袒她,编造各种谣言。这些声音,就像一根根看不见的针,扎在心里,拔都拔不出来。
其实,这种顶尖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早就有人研究过。体育总局那本《运动员心理指导手册》里就写得明明白白,逆境是常态,意外总是在你最不希望的时候发生。手册里教的那些方法,什么接受现实、快速平静、深呼吸、积极暗示,我相信陈芋汐比谁都懂。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当连续两届奥运会,你都只差一步就站上最高领奖台,而挡在你面前的偏偏还是你最亲密的搭档时,那种憋屈和不甘,不是几句心理暗示就能轻易化解的。
幸好,她们背后还有个“定海神针”——教练陈若琳。陈若琳自己就是五届奥运金牌得主,她走过的路,正是这两个孩子正在经历的。她太懂这种“既生瑜何生亮”的痛苦和煎熬了。所以,她一边要帮全红婵稳住技术,度过发育难关;一边又要给陈芋汐鼓劲,让她相信自己有挑战任何人的实力。如何平衡好队内竞争和对外一致,如何给两个心思敏感的女孩做心理按摩,这门学问,比教技术动作难多了。
马上,十五运会就要开始了。全红婵时隔大半年终于复出,而陈芋汐则把重心放在了单人项目上。这又是一场硬仗。但这次,情况好像有点不一样了。陈芋汐平稳度过了发育期,技术更稳定了;而全红婵还在适应自己一米六、四十八公斤的新身体。挑战不同,但目标都一样。
说到底,体育比赛最打动人的,或许真的不是金牌本身,而是这种你追我赶、互相成就的过程。没有陈芋汐的穷追不舍,全红婵可能早就没了前进的动力;没有全红婵这座大山,陈芋汐也绝对达不到今天的高度。她俩就像两块磨刀石,把彼此都磨砺得锋利无比。
所以,陈芋汐哭一场,没什么大不了的。压力到了极点,释放出来,才能轻装上阵。
站在十米高台,往下看是蓝色的静水,往后听是山呼海啸。那一刻,她心里想的是什么?或许,什么都没想,只是深吸一口气,然后纵身一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