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这个本该是世界和平压舱石的地方,现在自己却快要喘不上气了。危机的根源,说出来都让人觉得有点魔幻,是一个数字:12亿美元。
这笔钱,什么概念?它能让你在海上凭空多出两艘最顶尖的驱逐舰,或者能让一个中等体量的国家,一整年的军队都吃喝不愁。可现在,这笔天文数字,仅仅是美国老大哥拖欠联合国的会费。一张躺在账本上的白条。
就因为这张白条,联合国被逼得要对自己动刀子,预算咔嚓一下砍掉6亿,甚至可能有多达2600名员工要卷铺盖走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就这么眼睁睁地“失血过多”,眼看就要休克。秘书长古特雷斯急得不行,想了个自救的法子,一个很大胆的提议,结果呢?美国人连眼皮都懒得抬,反手一个一票否决,直接拍死。
这事儿吧,就透着一股子让人哭笑不得的蛮横劲。尤其是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阴影下,这种态度变得越来越不加掩饰:“我以前交了那么多钱,好处没捞着多少,现在我不交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活脱脱一副地痞无赖的嘴脸。可他们好像忘了,过去几十年,是谁把联合国当成自家“后花园”,利用这个平台为自己的全球霸权披上了一层又一层合法性外衣?
你回头看看,从朝鲜战争到海湾战争,哪次美国佬搞事情,不是高高举着联合国的旗子?曾几何"时,联合国大会堂里的声音,听着都像是华盛顿的传声筒。现在时代变了,风水轮流转,还想着光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这算盘打得未免也太响了点。
更有意思的是,赖账的还不止美国一家,截至今年九月,六十多个国家都还欠着钱。但人跟人,就是不一样。你看俄罗斯,被西方制裁得财政都快揭不开锅了,却还是想尽办法把钱给交上。甚至人家还在琢磨更深层次的问题,搞什么“去美元化”结算,想从根子上解决这个被美元绑架的难题。
我国呢,虽然交钱的时间习惯性地偏晚,但话一直说得很明白:年底前,一分不少,全部缴清。而且,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戴兵去年就把话挑明了,现在的会费分摊机制,根本就不公平。发达国家一个个欠着费,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反倒年年涨,凭什么?这种不公,正在一口一口地吞噬联合国的权威。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冷战刚结束那会儿,安理会决议的执行率还有七成,现在呢?跌到连四成都不到。连古特雷斯自己都泄气了,承认联合国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权威危机”。是啊,当一个组织连它最核心的职能——制止战争——都做不到时,我们这些普通人,心里能不犯嘀咕吗:要它还有什么用?
就在这大厦将倾的节骨眼上,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帝国突然跳了出来,摆出一副要“主持正义”的架势。他们俩凑一块,搞了个改革提案,矛头直指五常手里最宝贝的东西——一票否决权。他们说,这玩意儿得限制一下了。
秘书长古特雷斯居然还挺支持。他的理由听着也挺像那么回事:安理会现在的结构,还是1945年二战刚打完那会儿定下的,跟今天的世界格局早就脱节了,再不改,合法性都要没了。话是这么说,可谁都看得出来,英法这两个国家突然对改革这么上心,背后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英国脱欧之后,在国际上说话的分量肉眼可见地轻了;法国在非洲的后院也接连起火,传统势力范围摇摇欲坠。它俩在安理会的影响力,一天不如一天。这时候跳出来喊改革,既能给自己脸上贴金,塑造一个“顺应潮流”的进步形象,又压根不用担心真的会丢掉否决权。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中美俄,这三家,谁都不可能点头同意。
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看得最透彻:“改革的风险比维持现状还大。”英法这出戏,真正的观众其实只有一个——俄罗斯。俄乌冲突里,俄罗斯就靠着这一票否决,把所有对它不利的决议全都挡在了门外,气得西方国家牙痒痒,却又毫无办法。
同样的一幕,也在加沙上演。阿拉伯国家哭着喊着要停火,决议递上去,被美国一票否了。美国自己提个版本呢,又因为太偏袒以色列,被别人给否了。安理会就在这一来一回的拉扯中,眼睁睁看着战场的炮火越烧越旺。这种无休止的内耗,正在把安理会最后那点公信力都给磨没了。英法想借着限制否决权这事儿给自己捞点好处,可惜啊,改革这东西,从来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
说到底,安理会的改革,本身就是个逻辑上的死循环。你想改?行啊,《联合国宪章》写得清清楚楚,得满足三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第一,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的成员国同意。第二,安理会自己得投票通过。第三,也是最要命的一条,五个常任理事国,谁都不能投反对票。
看明白没?五常自己,就握着一张“否决改革”的否决票。这就好比让一群大地主开会,投票决定要不要把自家的地分给农民,你猜结果会是什么?谁会投票砍掉自己的手?
美国是绝对不可能放弃这项特权的。白宫发言人最近说得很直白:“否决权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机制。”这话说得太实在了。它既是以色列在联合国的“护身符”,也是美国随时拿来敲打伊朗、朝鲜这些国家的“大棒”。
俄罗斯的态度也一样硬。普京早就说过,否决权是“防止联合国沦为西方工具的最后防线”。中国的立场呢,则要更复杂和务实一些。作为五常里用否决权最克制的国家,中国支持改革,但我们强调的是,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削弱甚至取消否决权。
中国外交部的意思很明确,任何改革都得“寻求最广泛共识”。你看看历史就知道了,欧盟搞个理事会表决机制的改革,反反复复折腾了整整15年才搞定。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到现在还卡着呢。这些例子摆在眼前,联合国这条改革路,注定是难于上青天。
其实,联合国今天所有的争议和混乱,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二战后确立的那个权力结构,已经跟不上这个多极化的世界了,两者之间发生了严重的错位。但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有点残酷的现实:安理会这个地方,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初衷就不是为了实现世界大同,而是为了给几个大国提供一张可以坐下来吵架的桌子,免得他们一言不合就直接掀桌子开打,把全世界都拖下水。
从这个最根本的角度看,不管是在乌克兰还是在中东,安理会的存在,至少把可能演变成世界大战的冲突,死死地按在了局部摩擦的范围里。联合国之所以还没散架,恰恰就是因为有五常的坐镇和博弈。你想象一下,如果中美俄都撂挑子不干了,这个组织恐怕第二天就得关门大吉。
现在,像印度、日本、德国这些国家,觉得自己经济起来了,也想上桌分蛋糕,要求“入常”。但在真正决定世界走向的危机时刻,这个世界遵循的,永远是最原始的实力法则。现在桌上的这五个,哪个不是靠着真刀真枪的硬实力拼出来的地位?想挤进来,谈何容易。
英法想耍点小聪明,保住自己的位子,顺便给别的大国挖个坑,恐怕到头来也只是白费力气。未来的全球治理,可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赖联合国这么一个庞大而笨重的组织了。它会变得更加多元,更加灵活,出现更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与其费尽心机去修补一个早已积重难返的旧体系,不如去探索建立新的合作平台。真正的挑战,从来不在于修改几条规则,而在于,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大国在这个星球上,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