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八国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轮番发难,用近乎排练好的话术指责中国时,孙磊大使没有选择常规回应,而是直接要求答辩权,开启了近三个小时的战略性反击。他不是简单否认指控,而是重新定义战场:'这不是人权问题,是主权问题。你们不是在谈人权,是在搞政治攻击。' 面对日本,他直言:'一个连历史都不敢正视的国家,有什么资格谈人权?' 并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直指琉球主权未定;面对英国,他揭露殖民历史造成的种族问题;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他抛出原住民寿命差距数据和寄宿学校遗骸铁证。这场交锋不只是技术性反驳,更是一次人权话语权的破局——当发展中国家代表悄悄竖起大拇指时,我们看到的是旧秩序开始松动。正如最后点出的核心:'公道在人心,是非有众议',真正的正义从不依赖单一声音的垄断,而在于多元声音的共鸣。
主持人:我们这期节目将围绕联合国的一场罕见外交交锋展开,八个国家联合发难,中国代表一个人站起来,逐个回应,整整说了近三个小时。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场面在联合国其实很少见? 嘉宾:确实少见,你刚说八个国家一起上,听起来就像一场围攻。但更关键的是,中方代表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接要求答辩权,这本身就打破了常规。我理解你的意思——这不是简单的发言,而是一次战略性的反击。 主持人:对,就是这种‘一个人对八个’的场面,让整个会场气氛都变了。一开始是咄咄逼人,后来变成一片死寂。你说,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嘉宾:其实你得先明白这个场合——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主要管人权和发展议题。平时各国发言都按流程来,批评几句,回应一下,走个形式。但这次不一样,八个国家轮番上阵,话术几乎一模一样,像排练过似的。你说的‘围攻感’,就是从这儿来的。 主持人:嗯,我听出来了,就像合唱团,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唱的是同一首歌。问题是,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而且为什么是这八个国家?你刚提到流程,那这次算不算打破了规则? 嘉宾:严格来说,没破规则。发言顺序是允许的,但道德上就有问题了。你想想,英国带头,澳大利亚、加拿大跟着,日本特别积极,欧盟最后总结,像不像一场精心安排的‘人权秀’?他们用的都是老套路:涉疆、涉港、涉藏,说来说去就是‘侵犯人权’这四个字。 主持人:听起来就是那种年复一年的老剧本了。但这次中方没按他们的剧本走,反而直接掀了桌子。你说他们指控的是人权问题,但孙磊大使一上来就说,这不是人权问题,是主权问题。这个定性转变太关键了。你是说,他一开始就重新定义了战场? 嘉宾:完全正确。你刚说‘掀桌子’,其实更准确地说,是他换了张桌子。他明确讲,新疆、西藏、香港都是反恐、反分裂,是中国的内政。更重要的是,他点出这些国家‘滥用平台抹黑中国’。这句话听着轻,其实很重——等于说你们不是来谈人权的,是来搞政治攻击的。 主持人: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像两个人吵架,对方说‘你家卫生不行’,你回‘你凭什么进我家门’?直接把问题从‘干不干净’转到了‘有没有权限’。这招挺狠的。但接下来他怎么打的?毕竟对方八个人,他只有一个人,总不能光靠气势撑三个小时吧? 嘉宾:当然不是靠气势。他是有备而来的。你注意到没有,他反击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逐个点名,每个国家一套打法。比如对日本,他第一句就问:一个连历史都不敢正视的国家,有什么资格谈人权?这话一出,全场都安静了。 主持人:这话确实够狠。你刚说他对日本用了历史牌,具体是怎么打的?我记得资料里提到慰安妇、南京大屠杀,还有冲绳? 嘉宾:对,而且不止是提,是系统性地揭。他先列二战罪行:强征慰安妇、屠杀平民、侵略亚洲。然后转到现实,说日本教科书淡化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是‘开历史倒车’。更厉害的是,他提到冲绳原住民被歧视,还引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指出琉球主权未定。你想想,这可是戳日本最敏感的神经。 主持人:难怪日本会后要求中方收回言论。但他们没否认事实,对吧?这说明什么?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指控根本没法反驳? 嘉宾:正是。你刚说‘没法反驳’,其实更准确的是,他们不敢碰。因为那些文件是国际公认的,孙磊大使不是在编故事,是在引用铁证。而且他用了个很聪明的策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用人权标准来压我,那我就用同样的标准照照你自己。 主持人:打个比方,就像你说我衣服脏,我反问你家地下室是不是藏着一堆白骨?这招虽然有效,但会不会显得有点‘揭短’?会不会让人觉得外交变成互相骂街了? 嘉宾:你是不是想说,这算不算避重就轻?其实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你要看,他不是随便揭短,而是用对方自己承认的标准来回击。比如对英国,他不谈新疆,而是说你们殖民历史造成的种族问题还没解决,国内种族主义这么严重,凭什么当人权教师爷? 主持人:我听懂了,这不是对骂,是用对方的逻辑反推。那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呢?我记得他们也有原住民问题。 嘉宾:没错。他对澳大利亚直接甩数据:原住民平均寿命比白人低八到九年。你想想,九年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的时间。他还提了阿富汗战争罪行,说你们军人犯了罪都没人管。加拿大更惨,他提到寄宿学校旧址挖出大量儿童遗骸,说这是‘铁证’。这些都不是新事,但被他放在联合国讲出来,分量完全不同。 主持人:说实话,听到‘遗骸’这个词,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种事实摆在那儿,对方根本没法否认。但问题是,用历史问题回应现实指控,真的公平吗?会不会变成‘你也一样’的逻辑? 嘉宾:你刚提了个好问题。等一下,这确实是个争议点。你说‘你也一样’,听起来像小孩子吵架。但外交上,这叫‘揭示双重标准’。关键是,他不是单纯说‘你也不干净’,而是问:为什么你能镇压加泰罗尼亚,却批评香港?为什么你能无视难民危机,却盯着新疆?这才是重点。 主持人:我改一下说法——他不是在说‘你也不干净’,而是在问‘凭什么你就能干,我就不行’?这就不只是反驳,是在挑战规则本身。但话说回来,这种打法会不会激化矛盾?万一其他国家也学这招,以后联合国不就变成互相揭老底的战场了? 嘉宾:你说的这个风险确实存在。但你要看背景。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人权当武器,年年点名中国,却从不反思自己。这次中方的反击,某种程度上是打破垄断。你说‘揭老底’,可问题是,这些底本来就是公开的,只是以前没人敢在联合国这么点名道姓地说出来。 主持人:所以呢,这不只是一次反击,更像是一次‘破局’。以前大家默认他们有资格当裁判,现在有人站出来说:你连自己都管不好,凭什么判我?这让我想到,八国联盟其实也不铁板一块。英国脱欧后想刷存在感,日本想转移历史压力,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是跟班。你说他们真能团结吗? 嘉宾:恰恰相反。你刚说‘跟班’,其实点到了关键。这种联盟是临时拼凑的,利益不一致。美国没出面,但在背后协调。可一旦遇到强力反击,立刻就散了架。你看他们会后全都低头快走,不接受采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没料到会被打这么痛。 主持人:我补充一下,现场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发展中国家代表悄悄竖起大拇指。这说明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很多国家其实早就对这种‘人权教师爷’模式不满,只是没人带头? 嘉宾:正是。你刚说‘带头’,这个词很准。中方这次不只是为自己辩护,更像是替一部分国家发声。你说的‘竖起大拇指’,反映的是一种情绪共鸣。他们不是不关心人权,而是反感被当成道德洼地,任人俯视。 主持人:这么一想,这场近三小时的发言,就不只是技术性反驳了。它像是一次信号弹,告诉世界:原来这套话语可以被挑战。你说,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新常态?以后类似交锋会不会越来越多? 嘉宾:我觉得会。但前提是,你得有底气,也得有准备。孙磊大使能撑三个小时,不是靠情绪,是靠事实、法律、案例。他每打一枪,都有依据。比如引用《开罗宣言》,比如用统计数据,比如提国际公认的暴行。这不是即兴发挥,是长期积累。 主持人:我听懂了。所以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外交从‘解释自己’到‘质问对方’的转变。以前是‘我们没做错’,现在是‘你凭什么说我’。这个变化,可能比单次交锋更重要。 嘉宾:对,这就是深度拓展里说的‘策略演进’。你不能只看这一场仗,要看趋势。当一个国家开始用对手的规则反制对手,说明它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防御,而是试图重构话语权。 主持人:那问题来了,这种重构能成功吗?西方的人权话语垄断真会松动吗? 嘉宾:至少现在,裂痕已经出现了。你想想,过去谁敢在联合国当面质问日本琉球问题?谁敢要求欧盟解释加泰罗尼亚?这些话一说出来,就意味着旧秩序不再稳固。当然,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信号已经释放了。 主持人:我复盘一下我听到的:这场交锋表面是八国围攻中国,实际上是人权话语权的一次重大松动。中方用事实和逻辑,把一场单向指责变成了双向审视。你说的‘裂痕’,我感觉就像冰面开始 cracking,声音不大,但谁都听得到。 嘉宾:你这个比喻很准。冰面开裂,不一定立刻塌,但你知道它撑不了多久了。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开始意识到,原来麦克风也可以指向自己人。 主持人:所以呢,这场持续近三个小时的答辩,不只是孙磊大使一个人的战斗,更像是一个象征。它告诉我们:公道在人心,是非有众议。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在联合国这种地方,能让人沉默三秒,比掌声还厉害。本期节目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就是‘公道在人心,是非有众议’。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正义从不依赖单一声音的垄断,而在于多元声音的共鸣。好了,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