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光伏行业深陷“寒冬”。天合光能联席董事长高海纯上任9个月后,交出了一份惨淡的中报:公司上半年亏损29.18亿元,营收同比下滑27.72%,市值从巅峰期的近2000亿元缩水至不足400亿元。 这位32岁的“光二代”执掌的巨头,正面临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生存挑战。
股价暴跌70%,股东清仓撤退
天合光能的危机在资本市场暴露无遗。 2024年初至2025年1月,公司股价从29.92元/股暴跌至16.99元/股,市值蒸发约282亿元。 实际控制人高纪凡的一致行动人江苏有则创投集团,在2025年8月宣布清仓减持全部1247万股股份,套现约2亿元。 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内部人对公司前景的悲观信号。
残酷的数据是,公司市值从2023年初的1540亿元高点跌至2025年9月的364亿元,两年多时间蒸发超1100亿元。 高纪凡的个人财富随之缩水70亿元,从2024年的225亿元降至2025年的155亿元。
行业集体沦陷:价格腰斩与产能过剩
天合光能的困境并非个例。 2024年至2025年,光伏全行业陷入恶性价格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组件价格从2022年的1.8元/瓦跌至2025年的0.78元/瓦,跌幅超过50%,甚至长期低于成本线。
产能过剩是根本原因。 2025年全球光伏组件需求约500GW,但仅中国企业的产能就突破800GW。 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同期亏损均超80亿元,TCL中环亏损额更是高达百亿级别。 行业“内卷”导致企业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
高海纯的接班之路:从管培生到联席董事长
高海纯的接班并非突然。 这位1993年出生的“创二代”毕业于美国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2017年以管培生身份进入天合光能,从投资者关系经理逐步晋升至战略投资部副总经理。 2023年起,她开始主导子公司天合富家的分拆上市计划,并推动天合储能获得超7亿元融资。
2025年1月,天合光能董事会增设联席董事长职务,高海纯正式上位,同时兼任新设立的解决方案事业群总裁。 她的叔叔高纪庆(原副董事长)转而向她汇报,标志着权力交接的完成。
财务危机:负债1010亿与现金流真相
天合光能的财务数据揭示出更深层的危机。 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总负债高达1010.66亿元,资产负债率74.57%,居光伏头部企业之首。 而货币资金仅262亿元,长期借款在9个月内激增146亿元。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通过拖欠供应商款项实现“现金流转正”:其他应付款从45.57亿元激增至110.44亿元,其中64亿元为应付设备及工程款。 若扣除这笔款项,经营活动现金流实际为-45.56亿元。 这种“财技”操作难以持续,公司存货余额仍达265亿元,光伏电站资产占153亿元,变现困难。
战略转型:押注储能与海外市场
为摆脱困局,天合光能加速向“光储一体化”转型。2024年储能业务营收超23亿元,毛利率12.95%。 2025年上半年储能出货1.7GWh,第二季度环比增长82%,其中90%为海外订单,欧洲、中东和北美市场贡献主要利润。
公司同时收缩低效产能。 2024年12月,天合光能终止天合富家分拆上市计划,并出售美国5GW组件工厂,换取1亿美元现金及T1 Energy公司16.6%股权。 管理层明确表示“不再追求市占率绝对领先”,转向量与利的平衡。
技术突围:研发投入与专利竞赛
行业寒冬中,天合光能试图以技术突破构建壁垒。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9亿元,同比增长6.6%。 公司同期申请50项国际专利,增幅51.52%,重点布局叠层太阳能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但技术迭代也带来风险。 N型TOPCon技术普及导致P型产线大面积闲置,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44亿元,固定资产面临减值压力。
光伏行业的宿命:周期轮回与政策依赖
光伏行业的周期性危机并非首次。 2012年欧美“双反”政策曾导致中国光伏企业大规模破产,尚德、赛维等巨头倒下。 2018年“531新政”削减补贴,行业再次洗牌。
此次危机根源相似:高补贴刺激下企业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光伏行业技术门槛低,有钱就能干,但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 ”地方政府为GDP提供的土地、贷款优惠,进一步加剧了非理性投资。

